笔趣阁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cp|w:262|h:213|a:l|u:/chapters/20138/30/29744886351348770049]]]

    【名称】: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类别】:铜器

    【年代】:清乾隆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bm,物镜径5cm,目镜径0.4cm。

    此为单圆筒折射望远镜,铜镀金质,可抽拉4节。筒外壁细镌花卉纹和鸟羽纹并嵌椭圆形珐琅彩饰,上饰花、草、鸟、蝶等。

    乾隆朝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匠役中有西洋人。从此望远镜的装饰风格看,当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与西洋工匠合作制造的。

    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发展到明末时,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很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但社会的动荡中断了这一进程。到了清初康熙时期,政治逐步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最高统治者也很重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中国是很有可能在科学上与欧洲“同步起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失去了这个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机会,不过今天的我们仍然能通过那些带有深遂科技内涵的艺术品去感受祖先的灿烂文明。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科技馆,有150余架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各式望远镜。这些人类近代科技的早期结晶成为了了解清代帝王与西方文化关系的珍贵文物。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变革。

    望远镜作为西方科学技术的早期产品,和其它西方科学仪器一样,也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远西奇器”中备受中国宫廷青睐的一种科技仪器。伽利略在1609年制造出天文望远镜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中国。1626年,汤若望和李祖白率先翻译了《望远镜》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使用、原理、构造和制作方法。根据中德科技交流中心的说法,望远镜是在1619年由德国人邓玉函首次带入中国的。进入中国10多年后,望远镜成了官方天文学的“窥天之要器”。早在1629年,明末学者徐光启就制作了望远镜以观测行星和日食。然而,40年后,在康熙皇帝下旨制造天文仪器的清单上却没有望远镜。康熙皇帝并非不知道望远镜,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用它来寻找新的天文发现,他认为用传统的仪器做一些实用的历法工作足够了。1773年,法国耶稣会士把从巴黎带来的望远镜作为礼物献给乾隆皇帝。由于担心皇帝轻视这件重要的礼物,传教士还专门写了一个说明书,表示这是西方最新的科学成果,乾隆也的确对望远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还特意让清宫造办处用各种工艺仿制出珍品赏赐给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这架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就是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经典之作。它材质为铜质,通体镀金,璀璨夺目。造型为单圆筒折射状,可抽拉四节。筒外壁细镌花卉纹和鸟羽纹,纹饰精美剔透,巧夺天工。并嵌椭圆形珐琅彩饰,上面饰花、草、鸟、蝶等,花纹优美和谐,观之,让人不禁赞叹不已。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匠役中有西洋人。这架望远镜就是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与西洋工匠奉旨合作制造的。而且这架在工艺上不同寻常的望远镜同样还蕴藏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东印度公司以及在华商人的鼓动下,英王乔治三世派勋爵马戛尔尼组成了一个700人的庞大使团,前来祝贺乾隆皇帝的寿辰,期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马戛尔尼一行乘军舰“狮子号”从朴茨茅斯,携带了价值1300万英镑的礼品,于第二年到达大沽,然后乘坐木船沿着海河到达天津、北京。当时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避暑,马戛尔尼又做车来到避暑山庄,得以谒见乾隆帝。

    不过马戛尔尼的这次跋山涉水在清政府看来只是又多了一个朝贡国。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殖民地遍布各个大洲,国力完全可以和清抗衡,但清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没有把这些远来的国家放在眼里。不过英国对这次的访华却是极其的重视。马戛尔尼也带来了相当丰厚的贺礼,他们了解到清朝虽然物品丰盈,但科技等远不能与英国相比。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国力,马戛尔尼带来的礼品中,有19件是当时世界领先的科技产品。《掌故丛编》中列有礼品单:包括天球仪、地球仪、气压仪、望远镜等。这些足以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近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一架望远镜非常精巧,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望远镜。但在清朝的官员看来,这些朝贡的礼品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乾隆在给马戛尔尼的上谕中说道:“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尔国制办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他还让清宫造办处拿出这架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给马戛尔尼观看,并做出一架一摸一样的回送给马戛尔尼,以显示我们的工艺和技术。他还让礼部的官员告诉马戛尔尼“尔国所供之物,天朝无不具备,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以此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开放天津等为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的建议。这本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一次正面相遇,可惜的是盲目自大的清政府并没有把这次文明的往来放在心上,那些科技文明的仪器陈列在皇宫中。成为皇帝嫔妃们玩赏的物件。最有讽刺意味的是马戛尔尼还送给了乾隆皇帝一门加农大炮,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发现这门大炮还在箱子里锁着,已经锈迹斑斑。

    今天的我们已经远离了当年的自大与落后,当我们用专注的目光重新审视这架古老艺术品时候,会发现另一种美,这种美和人类伟大的古文明一样,能带给我们震撼。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被文化赋予了生命的灿烂之花,交汇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的节点上,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制造它的艺术大师们追求细节极致表现时的美轮美奂。虽然在这一时空里它默默的渐渐的改变着它的样貌,但是它的内涵不会衰老,总是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些追求细节巨匠的灵魂深处,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深邃、清澈和万众瞩目,所以细节的找寻注定是一种伟大的高雅。它让那些完美的元素永不衰老并且世代相承。</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