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山野幽居 > 第37章 加料再加料

第37章 加料再加料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山野幽居 !

    我经常写文章,混点稿费,因此和编辑打交道比较多。

    但都是没有见过真人,只是通过电脑联系。

    某报新开一个栏目,编辑热情地给我发电邮:请写一篇关于女性与服装的短文,字数不要超过600字,要有文化品味。

    为着这“文化品味”四个字,我忙乎了三天三夜,快把自己那点儿“文化墨水”榨干了。

    终于完稿,一点字数,正好600来字。

    我抓紧时间给编辑发了过去。

    第二天,收到编辑回邮:请加点民间传说。

    我虽然感觉奇怪,但还是马上照办,翻箱倒柜,抄上两条传说。

    又过了一天,收到电邮:请加点外国的典故,最好引用作者和书名的原文。

    我又糊里糊涂地照办,抄上去三条典故。

    心想,这下子差不多了吧,古今中外,全包括齐了。

    谁知,当天晚上,电邮又来了:再加点幽默。

    我的天呐!

    这是在写文章吗?

    简直就是炒大杂烩嘛!

    但为了善始善终,也为了混稿费,保持良好关系,我还是强按住怒火,加上去了点儿“幽默”。

    这样子,东抄一块西凑一块,文章的长度就像拉面条一样,一口气从600字,拉到了1200字。

    我想,这样也好,可以多拿几块稿费。

    一周后,文章见报了。

    我通读之后发现除了开头和结尾是我亲笔写的,其他全部是加上去的“料”。

    我的文字全部删除,文章的字数不多不少正好600个字。

    最奇异的是,我的名字也从题目的下面溜到了文章的最后,不仅用一个小括弧括住,还在我的名字后头补上了一个“摘”字。

    我正想打电话问个究竟,电邮又来了:感谢你的文摘,我们已按推荐费每篇十元付稿费,下一篇是关于时尚零食的,字数不超过600字,要有点儿文化、幽默和中外典故,望支持。

    我气得直接回复:俺老孙回花果山当猴子了!

    简直就是被人当街耍猴嘛!

    ……

    没想到,国庆节还没到,编辑又来电话了,问我出不去玩?要是出去的话,顺便写些纪实的短文章,用于节后的“国庆我去哪里游”的栏目。

    国庆节我还真出去了一下,感觉并不怎么好。

    譬如说,导游总是以人造景点为主,以真正想去的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为调味品,而那些人造景点难看要命,还贵得离奇。

    更让人生气的是,死活把游客带进商店,让你买这买那,基本上全是假珠宝玉器之类,也是死贵。

    如果不买就给你脸色看,非让你等上四十分钟以上,还不叫你上车。

    到了那些景点以后,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拍照完事,走人,等回家后,自己看相片再回忆脑补一下。

    总之,旅游的感觉非常不好,除了拍一堆相片,买一堆没用的假珠宝,生一肚子气,再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圈点的东西了。

    我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番自己的切身经历,电邮过去。

    谁知,编辑看后,立即电邮我:必须修改!内容不健康!

    我一看就炸毛了!

    内容不健康!

    我写黄色黑色的吗?我写的哪一句不是实话实情?

    编辑电邮我:必须反着写,要宣传旅游的快乐性、景点的引人入胜!去了还想再去!

    我没有回复,总不能瞎编吧?

    旅游也不快乐,景点也不引人入胜,只是引人反感!

    我真的去了不想再去!

    编辑电邮我:这次旅游与以往大不一样,由于各旅游单位及早地做好了准备工作,所以我们受到了很好的招待,导游也全部是受过培训的高素质人员,门票都是一票制,绝对没有乱收费和强迫购物的现象发生……

    看来我对节假日旅游的担心是多余的,明年五一、国庆,我一定再出去。

    就按这个思路去写,要快!

    我看了半天,还不如编辑自己写呢,费这么大的劲儿。

    正犹豫不决,到底写还是不写?

    编辑又电邮我:你要动动脑子,如果你把真实的旅游感受写出来,发表出来,旅游公司一定会受到影响,得罪了他们,我们报社就没有了广告,这个版位拿不到广告,怎么给你们作者发稿费?这都是连锁反应!

    我终于鼓足勇气对编辑回电邮:你自己写好了。

    编辑电邮我:那你把旅游的相片给我寄过来,我编个笔名发上去,我们要对读者负责,必须编得有真实性!

    ……

    后来,我又收到另一家报社的编辑电话,他是新调来主持副刊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文章,就希望我写几篇电邮过去。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我很奇怪这一点。

    “我翻阅以前的栏目,发现你是老投稿人,就找到你的电话电邮。”

    我想,新“编”上任三把火,人家想把栏目办好,其情可嘉。

    于是,就马不停蹄地给他连写了三篇都市短文。

    不久,文章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听说,反应还不错。

    可是,好景不长,那个栏目的编辑又换人了,莫非他高升了不成?

    未等我打过电话去寻问,他已在电邮中如实相告:编辑部关系复杂,他急于大干一场,惹得个别人心中不爽,竟暗中传说:你看他把某某人的文章在一个月内连发六篇,简直就成了她的专栏了。

    报社领导听到这些传闻,就把他转了版。

    接手的另一个编辑,又给我发来了一个约稿的电邮,内容大致差不多。

    我想这次可不能让人家为难,三篇文章用了三个笔名,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人写的,这样总算没有人说闲话了吧?

    可是,我朋友看了以后却问我:“有这个必要吗?

    身正不怕影子歪,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真是做人难,难做人,怎么做都有人说闲话。

    没过多长时间,又换了一个编辑,他在电话里说,报社领导为了防微杜渐,让他们三个轮流坐庄,每个人负责一个星期,这样就不怕谁说什么了。

    这个月,我外出旅游,一个字也没有写。

    回来后,编辑电邮我:你怎么不写了?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报社领导已经得知了事实的真相,批评了有关人员,并请我大胆地使用自己的笔名。

    我客气地回电邮:没有想法,只是出门旅游了一下。

    编辑马上电邮我:那你就写一篇旅游的文章,附上相片,一定要附本人的相片。

    我按照编辑说的连文章带相片地电邮过去,没过几天,文章和相片都登了出来。

    朋友关心地问:“你是不是在报纸上登征婚启示了?”

    “啊?”

    我吓了一大跳,怎么能这么想哟?

    “你写文章外加相片不是变相的征婚吗?谁看不出来呀?”

    果然,没有几天,我的信箱里全是“应征”的信,有的还附相片,还有人打电话到报社,问这个作者是不是在征婚?她有没有结婚?今年多大了?家里什么情况?

    编辑回复:请多看我们的报纸,上面什么都有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