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农业系偶像 > 第77章 生态恢复初体现

第77章 生态恢复初体现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农业系偶像 !

    之前帮李程昕做采样分析的老教授,想着正好七月份是暑假,学校也没什么事,听说自己曾今的学生李程昕在海边承包了一坪海岸线在做实验治理,非常感兴趣,干脆就弄了个暑期的野外实习,带了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博士生过来看看。

    这就是李程昕匆匆辞别剧组回到洪鸣村的原因。

    老教授杨启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三十多年前于海洋学院海洋气象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二十多年前就是海洋环境学院教授。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海水环境生态与浮游动物生态学、渔业水域环境生态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等,手上拿着一手数不过来的国家级项目课题。

    这可不是那种“砖家”,而是实实在在的“专家”。

    杨教授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上李程昕,划着他的小舢板,好好研究了李程昕已经做出的一圈供小型生物生存的竹枝丛,以及用于过滤海水的吊网青口贝。

    李程昕船屋后面的院子里,几个学生开始自己搭建帐篷。

    虽然村委会提议让杨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去住村委会,或者在村里人少的人家租个床铺,杨教授都拒绝了。

    毕竟是出来做科研的,经费也不多,也不想太麻烦别人。

    而且李程昕家院子又宽敞,去海边也方便,那不如就在他家搭帐篷就好了。

    其实各种意义上,住帐篷的条件也不差。

    李程昕这个小院子里只住了他一个人,而他毕竟是杨教授曾今的学生,可以算是现在这些学生的师兄。

    多了这样一层关系之后,大家也熟络许多,如果住在村委那边,指不定要战战兢兢,怕弄坏了农民伯伯们的家当。

    几个从村口把人带过来的村民,早就听说这些都是城里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有老教授,能读书到那个层次的,那都是金贵人物,也帮他们做了点搬运生活用品之类的简单活计。

    至于那些被一起带来的仪器,他们就只在旁边看看,以前曾听人闲聊的时候,说到过现在这些学校里拿来的仪器基本都是外国进口,老贵了,摸坏了以他们的经济水平是赔不起的。

    这么一说,几个想上去摸摸那些亮白色的,看上去很高端的东西的村民也住了手。

    赤潮的影响还在,但是相比于之前直播的时候,红色已经浅了很多,而且水也变得清澈了,甚至有小型鱼类在附近定居了下来。

    等学生们把住宿的帐篷铺好,由其中看上去年纪最大最老成的一个学生指示,大家又从行李中拿出了皮划艇,也有人拿出了潜水装备,热身的热身,准备装备的去给皮划艇充气。

    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其实是给附近海域以及海滩装上摄像监控设备。

    几个上了皮划艇的,带上潜水装备去追杨教授了,之后杨教授会指示他们安装水下录像设备。

    留在岸上的则在老成的那个学生小贾的指示下在岸上安装摄影机,以及进行测绘工作。

    时隔一周多再去检查放在李程昕承包海域尽头的吊网青口贝,刚靠近,李程昕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咦?那浮台怎么这么绿?”李程昕奇怪道。

    去年做海胆养殖笼的时候,他们用的是新鲜砍下来的竹子,因此那时候的浮台是翠绿色的。但是做这个小浮台的时候,小勇哥用的是上一次剩下来的隔年老竹竿,都是晾成黄色的那种,绝对不可能因为泡了水而重新变成绿色。

    “是水藻啊。”杨教授将浮台扒拉到小舢板旁边,往水里一舀,手上就捞起了一大把湿滑的海藻,“应该是因为赤潮期间,藻类由于海水营养丰富而大量繁殖而产生的,全都附着在浮台下面。”

    李程昕也在下面捞了捞,又用潜望镜观察了水中的情况,浮台下方已经生长了密密麻麻的海藻,和青口贝缠绕在一起,随着水流晃荡着,看着非常克苏鲁。

    见浮台下面的藻类都是绿色的,杨教授也放心了:“这样也好,你这片地方水里也没什么植物,这些海藻刚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这片区域提供氧气。”

    完了又招呼李程昕搭手,两人一起把装着青口贝的吊网一起从水里捞了起来,放在浮台上面观察。

    “哇!这变化还真大!”

    李程昕面前的装有青口贝的吊网比他记忆中的粗了一圈,更多小号的青口贝附着在网绳上,间或还有一丛丛的藤壶。

    李程昕拿出手机,让杨教授看当时他们把青口贝吊网刚刚做出来时候的样子,那时候的吊网和现在他们面前这一坨比起来,更加细长干净多了。

    “这大概是因为赤潮期间,单细胞的浮游生物大量增加,让这些青口贝吃了个饱,所以繁殖了大量小贝壳,这么一来,青口贝更多了,那净化海水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随着网兜里的海水流失,青口贝堆里面,居然还跑出了几只小螃蟹,这些杂食性的小螃蟹可以清理贝壳和海藻的残骸,也变成了这个青口贝吊网生态系统中的一环。

    杨教授看得连连点头:“这个恢复生态的第一步,已经做得很好了。”

    回到岸上,几个学生正在沙滩和石滩上划好的采样区里采集沙石进行生物分析。

    文蛤等双壳纲生物是评定洋流和海岸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蛤属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温度酷热,文蛤都生活在浅层,非常好找。

    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

    它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受-精-卵-孵化二周左右都处于浮游的幼生期。

    三月到六月期间,幼生的文蛤长到1-1.5厘米后,会找到一片栖息的沙滩,称为“着底”。

    再经历一至三年才能长成3-5厘米大小,开始下一轮繁-殖。

    文蛤也有通过吃掉沙石滩中的有机物,净化海水和沙土的能力。

    经过一番翻找,基本每个半径10厘米的取样点都能找到一到二颗1厘米左右的文蛤。

    虽然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文蛤的形状大小处于平均值的较小宽度,但至少证明了这片海岸上的生态还是健康的——如果能找到海蚯蚓就更好了,海蚯蚓净化沙子的能力远超文蛤,但是现在并没能在这片海岸上找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