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哉大明 > 第214章 大战临近2

第214章 大战临近2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哉大明 !

    皇帝陛下给在前线指挥的孙承宗下了密旨,鉴于关宁等处明军战斗力的低下、以及后金“有所获”的迫切心里,大明还是以防御为主。

    不要轻易主动出击,为山海关的布防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是为大明应对此次后金进攻的主旨。

    但是,所谓防御,也并非完全的被动防守。因此,在布置防御的同时,孙承宗也要在所属区域收集尽可能多的船只,为从侧面打击后金准备条件。

    收集船只的目的,不仅是为我所用,同时也是不为敌所用。所以,那些无法收集、或收集不来的船只,无论大小,也都要尽数毁掉。

    要采取守势,就要收缩防御的区域和兵力,因此撤退就是应有之意。至于如何撤、防御的区域收缩到何种程度是为最恰当,孙承宗要尽快拿出一个方案。

    但是,为了避免对山海关防线造成冲击,他们撤退的底线,绝对不能是越过宁远和山海关。可以考虑撤往海上,撤往觉华岛或桃花岛等处。

    另外,撤退时要尽可能地将粮食和军辎也一并撤回,那些来不及撤回的,切记要尽数毁去,绝对不能给后金留下一草一木。

    “朕可原宥尔等一时的征战不利,可遗敌物资势必严惩!”关于此点,皇帝陛下的态度不容置疑。

    为帮助孙承宗拟定各种计划,皇帝陛下特派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卢象升前去协助。

    皇帝陛下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主动撤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损失,减少明军战场失利的机会。战事失利造成的沮丧情绪,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对大明的军队的士气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拉长后金的补给线,便于部分可以机动的明军寻找战机,或可迂回至连云岛和三岔河等处登陆,从陆地绕道后金的背后,骚扰其后防,断其粮道。这是皇帝陛下的初步想法,是否可行,要充分研究之后,并拿出详实的计划,才可施行。

    其实,即便明军撤出大小凌河和锦州松山等处,后金也未必敢于疾进,其粮道也不用真正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只要有大明的军队出现在盖州和三岔河两岸,皇太极的小心脏肯定会狠狠地揪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种想法,是因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心理在作祟。

    后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只是猜测。虽然这种猜测有着很多可靠的依据,可那种“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的感受,也只有皇太极这个当事人最为真切。

    所以,后金不敢急进的断言,皇帝陛下是言之过早了。

    为了减轻大明正面防御的压力,皇帝陛下也不失时机地叫“朋友”前来“助拳”。

    前往大漠寻找林丹汗的几波信使已经派出了。

    希望他们不负所望,能够寻找到此时被后金欺负的犹如丧家犬般的林丹汗。也希望林丹汗能够像个男人一样,为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讨还一些公道。

    ————

    虽然对于后金的此次进攻,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畏惧。可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他还是不愿意发动一场即使是纯粹的、防御性的战争。

    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来说,至少即将到来的这次战役,真的也并非其所愿。

    皇太极其实是不愿在这个时间进攻大明的。

    在拿下朝鲜,驱逐了东江镇之后,后金算是解除了来自东边的威胁。皇太极此时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彻底化解西边的威胁——林丹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道理,皇太极是明白的。林丹汗虽然已经被欺负的犹如一个只能受气的汉家小媳妇,可一旦放松了对其的打击和压力,就不敢说这个小媳妇有朝一日会“熬成婆”。

    林丹汗又称作丹巴图尔台吉、灵丹、或旦,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其祖父布延薛禅汗去世,作为布延薛禅汗的长孙的林丹汗,因为其父亲莽骨速的早逝,年仅13岁的他继任汗位。

    即位后的林丹汗马上面临着两大棘手的问题,一个是要有效控制蒙古各部;另一个是要对付努尔哈赤所领导下的后金的崛起。林丹汗为了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当初辽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林丹汗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蒙古,同时他还通过其他手段,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执政前期,漠北喀尔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伦汗、阿鲁科尔沁的车根汗、科尔沁奥巴洪台吉、鄂尔多斯土巴济农等,定期前往察汉浩特,朝见林丹汗,并与大汗共同商讨政务大事,参加大汗举行的宴会、围猎等活动。

    蒙古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按照图们札萨克图汗大法约束诸鄂托克,并定期向林丹汗朝贡献物。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广宁(也称北镇)。天启五年,努尔哈赤迁国都于沈阳。此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

    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后,努尔哈赤将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蒙古察哈尔部。首先对察哈尔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了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天启六年八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位。

    皇太极登基后,除了全力征服了朝鲜,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也是大大加快。

    皇太极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并征服了察哈尔部外围的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和科尔沁部,使素来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力量大为削弱。

    于是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皇太极将军事行动的锋芒直指察哈尔部。

    首先,皇太极暗中遣人至奈曼部衮楚克所在地,希望衮楚克说服敖汉部首领索诺木杜棱及克什克腾部首领索诺木诺延归顺后金。奈曼和敖汉部遣人表示,他们曾说服林丹汗与后金讲和,但他们的努力遭到林丹汗和克什克腾部长的拒绝。

    奈曼和敖汉部长派遣乌木萨特绰尔济喇嘛至都尔弼城(后为满清的养息牧场),通知后金两蒙古部来降。皇太极领诸贝勒自都尔弼渡辽河,迎接了两部长。

    天启七年十二月,察哈尔阿喇克楚特部长多尔济伊勒登、安班和硕齐、扣肯巴图鲁、昂坤杜棱等台吉,也先后率部依附于皇太极。

    如此,漠南蒙古几乎就只剩下了一个林丹汗。

    朝鲜已经签订了城下之盟,再将顽固的林丹汗拿下,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即使进攻大明受挫,皇太极也不虞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

    再者说,当初为了拉拢蒙古的大小部落时,皇太极是许了若干好处的。而这些好处,有些是“即期”的,有些却是“远期”支付的。不管是“即期”的,还是“远期”的,总是得要支付的。

    但是,这些要在将来某一时间支付的好处,有些是皇太极很难兑现的,另一些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兑现。

    而这,却是需要后金有着强大的实力做为后盾。在强权面前,很多“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道理”,皇太极心里清楚,那些试图与其“讲道理”的,也是心知肚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兑现的日期临近,那些被利益所诱的蒙古大小部落,发现皇太极承若的好处根本没有兑现的可能,最关键的是觑到了后金和皇太极的“虚弱”的事实之后,很有可能降而复叛。而他们“归复”的目标,当然是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

    而拿下林丹汗之后,皇太极的这一层顾虑即可完全消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届时即便皇太极矢口否认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可因为就连名义上的领袖已经荡然无存,因此那些蒙古中小部落,就只能死心塌地的依附后金。

    因此,在这种情势之下,皇太极的首要目标,当然是林丹汗了。

    但是,不行。皇太极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粮食。

    天启元年还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曾有汗谕规定:“汉人、诸申(女真)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升。”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1621年)十二月初一,又命令汉人如实报告存储的粮食的数量,并且实行按人口定量配给粮食的办法,具体的配给数量为:“按诸申的人口计算,一个月每人给四升粮。”四升粮约合十六市斤。即使这样压缩消费,仍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命令大规模清查粮食,清查的范围为“金国辖区的大部分地方”。努尔哈赤命令,清查过后,无粮之人皆收捕之,并将其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汉人的粮食皆称量之,并将石数造册,由所去之大臣掌之,令诸申看守粮食。

    同年三月二十日,关于清查粮食还修改了划分有粮无粮的标准,努尔哈赤下达的汗谕规定:“一口有五斗粮者,即列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四斗粮者,若有牛驴,则列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牛驴,则为无粮之人。”

    对于这些无粮之人,后金采取了极其“人道”的措施,那就是……杀,一刀了断,总比活活饿死来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