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登辽风云录 > 第十三节

第十三节

作者:何处试太阿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登辽风云录 !

    一、

    魏朝从兵仗局派出的工匠由匠头焦勖【1】带领,来到了登州。他们受到了以王进贤为首的防汛营的热烈欢迎。魏朝在介绍信中把焦勖大大表扬了一番,焦勖年纪轻轻就做上匠头,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据说他还识字,的确不一般。

    经过最初的寒暄,王进贤道:“我参观过兵仗局,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其中我最欣赏三长铣,你们可能生产?”

    以焦勖为首的工匠团面露难色。焦勖:“这个,三长铣工艺繁多复杂,我们生产不了。”

    王进贤:“哦,那你们能生产什么?”

    焦勖:“我们可以生产长枪、大滚刀、红盔、青甲——。”

    “你们能生产什么火器?”王进贤打断了他。

    焦勖:“我们可以生产快枪。”

    快枪是一种冷热结合的兵器。即把冷兵器长枪的枪杆做成发射火器的枪管,置有弹药。做战之时,先发射枪管中的枪弹,再安装上枪头,当做长枪使用。因为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北方很受欢迎。但是,就这么只能发射一发子弹的枪,也能算火器?

    看到王进贤的表情阴晴不定,焦勖急忙道:“我们还可以生产连珠炮。”

    王进贤:“连珠炮?”

    焦勖:“正是。”

    王进贤:“你给我好好讲讲,连珠炮是怎样的一种炮。”

    焦勖:“连珠炮又叫百子连珠炮,用精铜制造,炮身长4尺,安装在木制炮架上,内装火药一升五合,装铅弹百枚,分次发射。当年,永乐皇帝和蒙古人作战,此炮给蒙古人以巨大杀伤。”

    王进贤本来听得比较激动,但是听到最后一句,立即泄了气。在明朝,虽说达不到21世纪那样,科技进展神速,武器装备10年一换代。但是,从永乐到万历末年,已经将近200年,技术早已经有长足发展。特别是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强国的东进,对于中国的火器发展有极大的促进。永乐年间火器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不假,但是200年的技术进步足以抵消这种高峰所达到的高度。这百子连珠炮估计和快枪一个样,都是属于简单易行、技术成熟、不怕造的武器,其先进性如何可是大打折扣,这就背离了王进贤要和建奴在不平等条件下作战的理念。

    王进贤不好说破,只好道:“有什么最近发明的火器吗?”

    焦勖看了看左右,王进贤明白他的意思:“你们都退下吧。”

    焦勖也把手下的工匠遣走,屋里立马只剩下他和王进贤两个人。焦勖忙不迭跪下:“大人恕罪。”

    王进贤把他搀起,和颜道:“有什么话慢慢说。”

    焦勖:“我们兵仗局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摆朝,以及供上直、围子手、锦衣卫官旗、将军及都知监带刀长随的盔甲及兵器,平日里不上战场。因此,装饰精美,外观漂亮,却很多都是样子货,而且式样也老。”

    王进贤:“那三长铣是怎么回事?”

    焦勖:“那是赵士帧做的试验品,做好后就一直放在兵仗局,由于工艺复杂,要求太高,所以一直没有批量生产。”

    王进贤:“那么先进的实战兵器是哪里生产的?”

    焦勖:“敢问王大人,是要先进的还是要现在实用的?”

    王进贤:“这还有区别吗?”

    焦勖:“若是从火炮来讲,以海外购买洋番的质量最好,也最先进。广东、福建两省得风气之先,仿造跟的很紧,在国内的质量也是最好,可以实用。但是就铣枪而言,像三长铣这样的好枪,由于工艺复杂,难于大批量生产。生产出来也过于娇贵,士兵也不爱使。实战的铣枪制造都较为粗糙,使用方便,像快枪、三眼铣,说俗一点——就是经得起造,质量倒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先进。”

    王进贤:“你的意思是说,你们兵仗局制造的火器不一定先进,质量也不一定好,但是更为实用。”

    焦勖:“不敢。兵仗局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摆朝,以及供上直、围子手、锦衣卫官旗、将军及都知监带刀长随的盔甲及兵器。质量一般倒是很好,就是不实用。一般实用的兵器由兵部军器局下属的盔甲厂与王恭厂生产。不过,由于世袭工匠大批逃亡,现在的工匠以雇佣为主。谁给的钱多,就到谁那里去干。倒是地方卫所的兵器制造水平比之军器局和兵仗局要高一些。”

    王进贤:“你到我这里来,就是希望能多拿几个银子吧。”

    焦勖:“不敢有瞒,正是。”

    王进贤仰天哈哈大笑。

    【1】《火攻挈要》由汤若望(即德国耶稣会传教士J.A.沙尔·冯·贝尔)授,焦勖(安徽宁国人)纂,赵仲(河北涿鹿人)订。该书撰写于崇祯十六年(1643)。

    二、

    王进贤交给焦勖团队的第一个任务是小规模制造黑色火药。焦勖申请的原材料不但包括硝矿石、硫矿石,以及制碳用的木材,竟然还需要牛油、麻油、鸡蛋、萝卜、明矾、小灰水等一系列辅料,各种器皿自然也要齐备,可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军用火药绝对不可能把硝、硫、炭的原材料简单的按比例混合,这种不精细的黑色火药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连黑色火药都这么麻烦,王进贤暂时不敢再打黄色火药的主意。【1】

    正如王进贤所料,如此精细的工艺,能够生产出高纯度的硝、硫,以及满足不同配方的炭。明末生产黑色火药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在手工条件下,几乎已经很难再加以超越。更让王进贤惊喜的是,焦勖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对于黑色火药的中国化理论——什么君臣佐使都很了解。

    王进贤给焦勖团队的第二个任务是造地雷。地雷是一种障碍类火器,早在嘉靖年间,曾铣就曾经使用过。到了万历年间,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曾经大规模生产使用,将其布设于长城沿边的隘口或要地,因此在技术上十分成熟。焦勖试制了一种叫做万弹地雷砲的地雷,即用一坛子装满火药,引出引信,将雷体埋于地下,上用泥土与鹅卵石覆盖,引信连着一副机械式引爆的钢轮发火,钢轮发火与地面上的绊索相连。除此之外,焦勖等人还将这种地雷的引爆方式改为引信拉发和人工点火。总的来讲,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制造试验都很顺利,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黑色火药的当量还是小了一些,这些地雷的杀伤力都受到了限制,并不很大。

    【1】原料根据《武备志》等记载,其中更有详细的制作方法。

    三、

    对于王把总交代的第三个任务,焦勖觉得绝对是王把总异想天开。

    王进贤对他说:“我看你们研磨和捣臼药料的时候,费了很多人工。登州临海,海边风大,可不可以借用风力,做几个风车,取代研磨和捣臼的人工。”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要求,焦勖一时还不知道该怎么阻拦。他冥思苦想一晚上,终于想通了。

    第二天,他急匆匆跑来对王进贤说:“王大人,这个事情,我们没干过,嘿嘿,不会干。”

    王进贤:“没干过,那就动脑子去想怎么干!”

    看到王大人脸色不好看,焦勖退下了。他琢磨了好几天,画出几张图纸,拿来给王进贤看。王进贤看了一下,知道不发挥自己的神仙优势,这些机械就只能逐步改进了,而那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王进贤:“你过来。”他把焦勖招了过来,一边改图一边做说明:“用这种水平碾盘研磨火药非常危险,很容易发生爆炸。可以把碾磨石改为悬吊式,这样可以提高安全性。另外,一部风车带动一部机械太死板了,效率也不高,可以利用齿轮、滑轮、往复杆等传动装置。还有,碾磨是碾磨,捣臼是捣臼,怎么能都用碾磨的方式呢。捣臼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用一个曲柄带动捣锤,这样,上下动,明白了吗。你回去再琢磨琢磨。”

    就此一去,焦勖十好几天都不露面,王进贤倒有点呆不住了。他抽了一个空,跑到焦勖的住处去看他。大白天,别人都忙去了,屋里只有焦勖一个人在,他正在画图。王进贤悄悄摸摸走到他后面,发现他正在画机械图,可是方法和自己的不太一样,一时自己还看不明白,于是便站在他身后,静静的看他画图。

    过了一阵,焦勖突然发现王进贤的存在,立马转过身向王进贤施礼。倒把王进贤吓了一大跳。

    王进贤:“你在干什么?”

    焦勖:“自从上次听了王大人的话,回来后我仔细看图,觉得王大人的图和炼铁的鼓风排很相似,虽然有些东西样子不一样,但是作用大同小异。所以,我就将二者结合,重新设计。”

    王进贤:“鼓风排?你了解炼铁吗?”

    焦勖:“我们做武器盔甲的,都要用到钢铁,因此我也去遵化看过,多少有些了解,不过只是知道些皮毛罢了。”

    王进贤:“遵化?”

    焦勖:“朝廷武器所用的钢铁,都炼自遵化。”

    王进贤:“你刚才说鼓风排,能给我描绘一下吗?”

    焦勖:“遵化的大铁炉有四个风口,每个风口都有一排鼓风箱,我们一般都叫鼓风排。”

    王进贤:“哦,这和我们所说的机械装置有什么关系?”

    焦勖:“这鼓风排,有用人推的,叫人排;有用马拉的,叫马排;还有用水动的,叫水排。这用水的水排就和大人用风的风车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您说的齿轮,我们叫轮,触水的叫水轮,连绳的叫绳轮,横着的叫卧轮,竖着的叫立轮。您说的滑轮,我们叫轴——”

    王进贤:“这个,还是有点区别的。”

    焦勖:“啊,那是小人唐突了。”

    王进贤:“没事,你继续讲。”

    焦勖:“您说的往复杆,我们叫直木——”

    王进贤多多少少明白了。二人又就机械装置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经过修改,王进贤终于对设计比较满意了,只是——

    王进贤:“你们平常造东西不用尺规吗?”

    焦勖:“也用,不过用处不大。”

    王进贤:“你们怎么估算到底要用多粗多大的原料呢?”

    焦勖:“那只有凭经验了。”

    王进贤:“经验不足持,我在义学开了门课,叫物理,你有空可以去听听,特别是力学部分,对你今后发展很有意义。要学会用比例尺,否则全凭经验,就你一个人,今后怎么忙得过来。”

    焦勖:“我一定去听。王大人,我有一些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王进贤:“你说吧,在我这里,只要不是公开对外的场合,只要是真心讨论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焦勖:“王大人,造这些机械要设计,要花功夫去建造,据我所知,建造水排,就必须根据河流的水流大小以及周围环境来设计,甚至还需要考虑降雨多少,选择地点,因地制宜;建造好了还要不时的维护,这都需要花费人力物力。我们在兵仗局时,每匠都根据工作情况分配几个役夫。研磨和捣臼都不需要什么手艺,我觉得使用役夫应该比造这些机械还省钱些。现在外面有不少游民,把他们雇来当役夫,只要管饭就行,都不用发月钱。”

    王进贤:“你在我防汛营这几日可听说我们的义学都有什么口号?”

    焦勖:“听说了:明天理,谋发展,致良知。”

    王进贤:“不错,使用这些机械,目前看来是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本的买卖。但是,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后这些机械可以做很多人力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举起千斤巨石等。因此,哪怕今天还是亏本的买卖,只要亏得不大,就一定要做。这就是‘谋发展’的寓意所在。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长远的发展。通过这些项目,不但机械本身得到不断的改进,越来越先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比如你焦勖,今后就可以设计更大更好的机械。”

    焦勖:“一定不负大人所望。”

    四、

    经过一个冬天的训练,防汛营的面貌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由为明显的是第一汛和第二汛,文化的滋养悄悄地渗透到两个汛的官兵身上,他们不再像第三和第四汛那样气势汹汹,但是更加坚定、更有想法,同时还带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满足第一汛和第二汛要求的人员太少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满足第三和第四汛的要求。不得已,王进贤只得让义学的学生参加军训,去填补第一和第二汛的空缺。由文入武易,由武入文难,学习文化知识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是这样,依然填补不了第一和第二汛的空白。没办法,事情需要一步一步的来。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乃是革命之母,没有经过启蒙的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只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王进贤本来希望能够通过层层的选拔的方式,不断提高部队的素质,形成阶梯状的部队结构。算起来,自己组建防汛营也有一年了,不能总是停留在练队形的阶段,部队的能力必须有所提高,更贴近于实战,而不是摆花架子。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士兵的素质普遍低下,即缺少掌握技能的能力,也缺少掌握技能的欲望。对他们来讲,练队形是最容易掌握的功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王进贤一见到那整齐划一的队形就感觉到厌恶,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在心头——必须想个什么办法。

    “谋发展”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口号,但是不符合实际的“谋发展”,不过是空想,或者说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愿望。王进贤面临的现实是:工业基础尚未打好,人民群众尚未启蒙,而金戈铁马的后金,已经气势汹汹站在了门口。经过很长的思考,王进贤决定更加务实一些,不再过于好高骛远,把今后对阵后金的战术方针定位在——扎硬寨,打死仗——完全照搬曾国藩的作战模式。技术的发展、工业的肇基、人民的启蒙,无一不需要时间,而王进贤又不想去依赖一支封建的军队。因此,他只有全面照搬面临着同样困境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作战方法。曾国藩和李鸿章不但和王进贤一样背靠着一个工业化刚刚起步、封建势力依旧强大的中国,而且同样面临着一个朝气蓬勃、野蛮能战的对手——太平天国。扎硬寨、打死仗是经过曾国藩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法。是综合各种方法中最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战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适应当时军队主体——不识字的农民条件限制的有效方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农民变成合格的士兵,把一群农民变成一支军队。虽然,王进贤费了很大的劲,提高军队主体的素质的工作还是进展缓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将读书人变成军人,但是读书人在明朝实在太少。王进贤不得不屈从于这个时代,接受这个现实:军队的主体由儒生带乡奴的方式组成。

    扎硬寨、打死帐这种方法也有效的保护了湘军的战斗力。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怕死的太平军不一样,湘军是一支穿鞋子的军队,是一支由文人书生率领的农民组成的地方地主武装,基本特点即为——儒生带乡奴。1855年,胡林翼攻打武昌,伤亡3000多人,要知道这都是湖南的子弟兵啊,搞得曾国藩心痛不已。由此开始了其结硬寨、打呆仗的战争生涯,日后再也不作此伤人1000自损800的买卖了。太平天国起义后,军力很快发展到5、60万人,而湘军成军时不过1.7万人,发展到最后,也不过12万人。湘军对阵太平天国最后能战而胜之,这种防御性的战术原则功不可没。王进贤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敌强我弱,部队的有效作战力量难以补充,技术性人才奇缺。因此,防御性的战术原则也是必须遵守的,最起码在最开始的阶段必须如此。

    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军事战术发展潮流的。如果问,17、18世纪最受欢迎的军事著作是什么?很多21世纪的人可能都回答不出来,答案会令他们感到吃惊——是法国著名军事学家沃邦的著作——《论要塞的攻击和防御》。虽然时过境迁,沃邦及其著作都在时间的长河中失去颜色,但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其著作的重要性却是无可比拟。而对于王进贤来讲,筑垒也是当下几乎唯一可以实现的与后金对抗的非对称作战的方法。

    当然,王进贤不打算永远这样保守,他的部队还会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他还会继续发展工业生产,科学技术还要研究。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保守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