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登辽风云录 > 第七节

第七节

作者:何处试太阿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登辽风云录 !

    一、

    “王千户回来了!”消息像风一样在寻山所吹过。

    王千户回来了。对很多人来讲,他们在意的倒不是王千户,而是跟着王千户一起回来的父亲、丈夫、儿子。这些人不但是她们的亲人,也是家庭的壮劳力、主心骨。王进贤带走的这一批人,绝对是寻山所的精英。

    可是王千户却狠心的下达命令:部队不允许解散,下船后立即集合。每天要正常练操,除此之外还要总结这次航海的经验得失。

    王千户还命令:各村寨要加紧组织春耕事宜。凡捕倭营官兵,如有需要,月俸可改为大米半石。以确保官兵家人的生活;如果家中土地由于壮劳力不在无人耕种,可以通过租借等形式流转,由其他人耕种,村委会必须严格监管,确保流转过程中官兵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和胶东其他地区一样,寻山所人多地少,不会有耕种不过来的问题。这样一来,捕倭营官兵的家属生活得到了保障,他本人则在队伍里有吃有喝。家里人有空还可以搞搞副业。经济上应该不会太差。

    粮食,王进贤现在不缺,6艘艍船,带回了2000石的粮食。

    王进贤曾经想过搞一个粮食生产互助组来解决官兵长期在外、家中土地无法耕种的问题。但是仔细推敲,发现这个办法好是好,但是却是建立在拥有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自己临时搭建起来的村委会,王进贤实在没这个信心。一旦官兵利益受损,恐怕作战能力会大幅下降。还是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二、

    王进贤已经按照“戚继光兵法”的要求,给自己的士兵配备了武器——长枪、狼筅、盾牌、短刀、镗把——一应俱全,并加以训练。但是在登州实在太忙了,不但王进贤忙,这支部队也很忙。眼看就要上阵了,王进贤心里没有底,他要再好好练一练这支部队。

    演武场上,7个鸳鸯阵次第排开,他们一个个衣装整齐,器宇轩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没有配甲,毕竟甲胄还是贵了一些。

    演武场边上,寻山所城的居民几乎都来了,使得这次演练几乎成为一次汇报演习。那些有丈夫、孩子在队伍之中的人,看到这么威风凛凛的部队,心中不由自然而然生出一种自豪感。

    随着王进贤的命令发出,金鼓之声开始响起。21世纪已经是信息战了,而在明朝,信息是十分难于传达的,特别是在战场上。《练兵实纪》中,关于信息这一块太复杂了,也许是王进贤现在的部队人数还是太少的原因。因此,王进贤加以简化。捕倭营的信号系统只有金、鼓、喇叭、信炮和旗帜5项。至于哱罗什么的都省了,信炮也只用于日常管理。

    对于演习的结果,王进贤很满意。除了变阵时队形稍微有些凌乱,还需要进一步磨练,其他都还像模像样的。士兵们随着鼓点一步一进,鼓点急则脚步快,鼓点缓则脚步慢。走着走着就走到演武场的尽头,擂鼓的鼓手不时歪过头来看王进贤。

    王进贤:“继续前进!”

    鼓手:“可是,可是前面就是水沟了。”

    王进贤一把夺过鼓槌,亲自击鼓。前排的士兵走到沟边,听到鼓声激烈的催促,犹豫了一下,毅然决然地走进水沟。由于水沟的原因,队形和节奏受到一时的扰乱,但是过沟之后,立马恢复了原有的形态。对此,王进贤也是满意的。事后,演武的士兵都受到了表扬,而擂鼓手则受到了惩罚。

    但是通过此事,王进贤感到,也许自己并不适合在封建时代带兵。所谓“慈不掌兵”,在封建时代,仁慈是不能带兵的。因为在封建时代,军队的主力是农民——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的农民,他们的优点是顺从、能吃苦,而缺点则是缺乏意志力、战斗的欲望和决心,以及战争的技能。而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封建高压专制,这也是封建专制有优势的地方。任何一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有其优势的,否则不可能在某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认清其落后的本质。否则,空喊理想的口号,而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是必然要遭到失败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错综复杂的时代。

    王进贤觉得,也许自己只适合当个曾国藩,而不适合当曾国荃、鲍超。善于御将,而拙于掌兵。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只有团结一批有为之士,才可能有所成就。那么,就必须要找一批能带兵的人来掌控部队。自己练兵,估计也就练成这个样子了吧,打打土匪、一般的封建军队还可以,对付如狼似虎的建奴,是不能存侥幸心理的。

    说到战斗力,在明末,估计建奴还给排第一,在一片石的决战确定了**哈赤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优势,说什么突起大风、风向不对,纯属找借口。红军在面对优势兵力和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时,没见过他们找过什么飞沙走石的借口,倒是国民党军队一失败就借口一大堆,动不动就“假如”,我来告诉他们答案吧,假如——你们也赢不了。如果大顺军的战斗力果真强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失利于一时,完全可以整军再战。别说什么破胆,仅仅因为输了一仗就破胆,也好意思提战斗力。至于明朝的政府军的战斗力就更差了。南明时期,大顺军与明军联合抗清。明军不但很少给大顺军以有力的支持,相反经常在背后耍小动作。这一点就显示共产党毛主席的伟大来了——独立自主的进行抗日战争——不怕你国民党搞小动作。大顺军毕竟是农民起义军,有的时候封建思想还是很重的,在这上面吃了不少亏。而大明朝的军队则经常是浩浩荡荡来,看起来风卷残云一般,但是一碰到硬茬,立马排山倒海去,跑的比来的还快,连郑成功的军队都不例外。所以,指望郑成功的军队能如何如何,“如果”“假如”的,有点太天真了。

    三、

    跟着王千户一起回来的,还有周道明和贾大岭。贾大岭早在陈继儒他们离开寻山所时就表达了希望留下来的意思,考虑到他和魏忠贤的关系,王进贤还是让他陪着跑了一趟京城。但是有关的招呼已经和周履靖两人都打过了,他们自然也能理解。现在,贾大岭也成为了王进贤的亲兵,因为王进贤实在不知道安排他干什么。当亲兵好歹气派些,每月的银子也多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念想也多一些——明朝的亲兵一般是军事主官作为下级军官来培养的。不过,王进贤绝对不想让这两个人带兵。

    对于周道明,王进贤也探过他的口风。

    “带兵?不不不。嘿嘿,千户,说句心里话,在您手底下带兵太累。”周道明嬉皮笑脸地道。这个周道明不傻啊,知道自己受不了那个罪。

    周道明:“给您当亲兵挺好的。您看看今后有什么肥差,给我找一个吧。”

    王进贤简直不知道自己的体系内怎么能忍受这样的人,和自己的理念格格不入。后来仔细揣摩才想明白——这是环境的需要。在明朝末年这么一个肮脏的大染缸里,作为一份子的寻山所,想洁身自好,必须要有一定的缓冲层。而作为领导,王进贤也应该有这样的肚量,容忍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同时也应该看到:周道明和贾大岭虽然同是流氓,但是又各有优点。比如周道明的灵活、鬼主意多、熟悉世态人情等;贾大岭的真诚、讲义气、没坏心眼等。用人用其长,只要他别越过底线。

    四、

    跟着王千户回来的,还有一个叫做薛凤祚【1】的年轻人。

    在登州,黄引恩是海运济辽的实际操控者——相信他一定能让山东省的官员从中谋得了不少好处吧,而王进贤则经常参与押运。两人接触的机会很多,而且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什么都爱好,就是不喜欢《四书五经》。薛风祚就是从黄引恩那里搞来的。薛凤祚是山东益都人,才17岁,却已经是个秀才了。但是中了秀才之后的薛凤祚突然感到茫然,感到走一条穷经求仕之路不是自己的所希望的,顿时感到人生失去了目标。正好,黄引恩交际广,事情多,便随着他四处走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王进贤如获至宝,立即把薛风祚抢了过来。黄引恩那里好说的很,他那里奇能异人不少,一个白身的秀才,不觉得有什么难得。王进贤却觉得十分宝贵,宝贵就宝贵在——这是一个懂得《四书五经》、却又不喜欢《四书五经》并靠他做官的年轻人。在明末,这样的年轻人不少,但是相对于总人口来讲,还是凤毛麟角。而这些人是学习西学最好的材料。

    “你听说过西学吗?”王进贤问薛风祚。

    薛风祚:“听说过,不过不太了解。”

    王进贤:“西学是一种利用数量化来研究世界的方法。”

    看到薛风祚眼中的疑惑,王进贤接着道:“比如1+1=2。”

    薛风祚:“这不是数算吗,小商小贩亦知。”

    王进贤:“啊,不仅如此。”看来不能用数学来解释西学了。如何用当时的语言,描述现代知识可真是个难题。当时的人可不懂什么算术、几何、物理、化学,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先研究微积分也是极为困难的。

    王进贤:“你说,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他不往天上飞?”

    薛风祚:“&¥&*……”他傻眼了。

    王进贤:“这个涉及到万有引力,现在对你来讲还太深奥。这么讲吧,我现在有很多课程,其中一门叫物理。物理就可以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物理还可以计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要花多长时间,从万丈高空掉下来要多长时间。还有化学,解释世界万物是如何生成、构成的;还有生物,可以解释为什么你长得像你爹妈。诸如此类的学问,你愿意学嘛?”

    薛风祚眼睛亮了:“愿意。”

    王进贤:“可是,这并不简单。”

    薛风祚:“难不住我的!”

    王进贤:“好。我去和黄先生说说,你今后就跟我走吧。”

    这之后,王进贤一有闲工夫就给薛风祚讲课。薛风祚识文断字,在工作上也是极好的帮手。最为恼恨的就是忘了管徐光启要几本教科书,比如《几何原本》什么的。王进贤知道的虽然不少,但是却不系统,特别是一些公式什么的,早就扔到爪哇国去了。先凑合着吧。

    回到了寻山所,义学的规模一下子扩大了,特别是捕倭营的官兵的儿孙。在温饱得到保证之后,中国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好好读书,能有个好前程。何况——义学是免费的。这么大的教学量,即使有薛风祚和赵尔汲做帮手也不够用。只好先让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薛风祚、赵尔汲教识字的,王进贤再小范围教薛风祚和赵尔汲等少数几个人。

    【1】薛凤祚(1610-1656),字仪甫,号寄斋,山东益都(今淄博市临淄区金岭镇)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五、

    跟着王千户一起回来的,还有齐仓。捕倭营一休假,他就和高汝见一起开始忙活着操办王进贤的婚事。在这方面,王进贤倒是落得轻松,到时候走个过程就行了,倒是有趣的很。什么媒妁、纳彩、纳礼、看盘、回礼、会亲、大茶仪、配送、催妆【1】,折腾了好几天,最后礼拜,然后——然后就是同房。

    ——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鱼水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

    ——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1】出自《登州府志》

    六、

    跟着王千户一起回来的,还有李神仙李文烛。

    自从京城一别,李神仙甚至还没和王进贤说过一句话。他那副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让人心怀敬畏。虽然,王进贤一直有意让他主持自己这里的科研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明说。因为他实在猜不透李神仙究竟想干什么,生怕一言而败事。李神仙就这样随着王进贤从登州来到寻山所,再默默由王进贤带着来到小崂山下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古庙中。

    看到王进贤拜访,李神仙把所有人都打发走,王进贤知道他有话要说,就默默等着李文烛发话。谁知道呆呆坐在那里足足有一个时辰,李神仙连个声响都没发出。王进贤看了看李文烛,他盘腿而坐,面色安详。王进贤心想:他是真神仙,平常修炼惯了的,我的事情多,可不能就这么陪着她。

    王进贤咳嗽了一声:“嗯,李神仙,这里山清水秀,又有小山避风挡潮,您住在此处感觉如何?”

    李神仙:“甚好。”他停了一下:“这里的风景,与昆嵛山不遑多让。”

    听到这里,王进贤放心了,昆嵛山是王重阳传教的基地,风景如画,林深谷幽,对于王重阳传道的成功也是很有助益的。王进贤早就有心和全真教搭上勾,要知道宗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啊,而且还是占据了思想高地的高级力量。于是,他道:“昆嵛山是全真教的发祥之地,李神仙这回游访仙迹,想必见到了不少道友,互证有无,深有心得吧。”

    李文烛:“我和他们没什么可说的,他们是炼内丹的,我是炼外丹的。”

    一句话把王进贤撅了回来。

    过了一阵,李文烛才开口悠悠道:“想当年,重阳真人只身来到山东,得遇全真七子,创建了全真派。想我一身本事,岁近暮年,却无人传授。”

    听到李文烛沉重的叹息,王进贤突然感到一下子豁然开朗,不怕你有要求,就怕你没要求:“我会在义学给您觅一个学生,着他跟着您学习,继承您的衣钵。”

    李文烛仿佛没听到似得,沉重地嗯了一声,继续刚才的话题道:“重阳真人初来山东,多亏了丹阳子的扶助才创开了局面。”

    王进贤心中一惊:丹阳子即马钰,王重阳当年初到山东,全靠马钰帮衬,管吃管住,帮助传道,连全真的名号都来源于在马钰家里建的“全真庵”,这才打开了局面。马钰这个人,有钱有势有威望,而且对于儒道都有很好的研究。为了动员马钰入教,王重阳费尽了心机,经过分梨十化、百日坐环与托梦显异等百般劝诱,终于说服了马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二月,马钰正式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训名钰【1】,字玄宝,道号丹阳子,又赐小字山侗。从此,马钰“弃金帛如弊屣,视妻子如路人”,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别妻离子,跟随王重阳开始了修道传道的生涯。虽然在王重阳收马钰为徒之前,已收了登州栖霞人丘哥(丘处机)、宁海州人谭玉(谭处端)为徒,但是依旧让马钰担当大弟子的重任,二人名为师徒,实如兄弟。难道,难道李文烛是想让我做他的丹阳子!

    王进贤:“李神仙放心,我再给你配上几名弟子,凡是我能够帮忙的地方,一定尽力。”

    经过几轮的胡猜心思,打着太极拳,李文烛和王进贤终于互相摸清了底牌,达成合作的默契:王进贤为李文烛的传道活动提供方便,李文烛则帮助王进贤“炼外丹”,至于拜李文烛为师这种事还是算了吧,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实在是不相信这一套。

    王进贤:“把仙露拿来。”庙门外有人把早就准备好的烧酒抬了进来。王进贤请李文烛尝了一尝,李文烛喝了一口,皱了皱眉。

    王进贤:“这本是我制的仙露,可惜戾气太重。”

    李文烛点点头:“需要伏火。”

    王进贤:“伏火?”

    李文烛:“正是。欲除戾气,最好的方法是真死【2】。可是你这法子不是真死,而是假死。欲要真死,便只有伏火一法。”

    王进贤:“那就有劳仙师了。”

    【1】马钰原名马从义

    【2】炼丹用语。真死类似化学变化,不能还原。假死大约是物理变化。

    八、

    隔天,王进贤就派来了迟之清、迟跃龙等6个小孩侍奉李文烛【1】。虽然岁数不大,但是好在粗通文字。其实,王进贤觉得最合适的人选是薛风祚。但是,在明朝,实在是人才难得,王进贤实在不愿意放薛风祚走。薛风祚除了在义学的工作外,王进贤又给加派了一项新工作——水泥。造水泥的念头是在登州的时候出现的,当时王进贤看到海边有不少衣衫褴褛的人在敲贝壳,经过询问得知:这些人把贝壳敲碎了,拿去当石灰卖。王进贤记得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膏和掺合料。按照李神仙的话来讲是假死过程——即物理过程。理论上讲,只要不断调整配方,即可得到。水泥的生产工艺,王进贤也大概记得——所谓的“两磨一烧”。王进贤把这个基本原理和薛风祚一说,薛风祚非常感兴趣,下去找了几个人做实验去了。人才——人才难得啊!有了人才有了一切,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想起很多穿越小说找了几个铁匠就又造枪又造炮,还管造火药,王进贤心里就觉得好笑。不是他瞧不起工匠,工匠有好的手艺,能够改进工艺,但是却缺乏进行创造性突破的能力。因为他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也往往来源于长年的工作积累,而非系统性的总结分析。要进行有创造性的突破,必须依托知识,依托理论,而拥有知识的最基本前提是识字啊。中国人民非常聪明,在一定的基础上,几乎可以实现无限的可能。但是,在提高基础理论层次上却乏善可陈。19世纪,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一台巨型玻璃枝形吊灯,要装饰在圆明园内。这个吊灯,有数百个部件,相当复杂。英国人原先还想带着技师前来安装,以免没见过洋玩意的中国人出洋相。却没想到,两个中国工匠只用了半小时就将吊灯拆散,又用半小时顺利装上。如此超强的动手能力,令英国人惊叹。使团的贡物主管巴罗说:“中国的陶器、瓷器上的花纹虽然很难看,但如果从英格兰输出一种图案,广州的工匠就一定会一丝不苟地复制出来,他们所上的釉色是他人无法模仿的。”但是,英国人也发现,中国人虽然有各种丰富的经验,却从来不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往前一步。比如,中国人知道用装了明矾的竹筒在河水里搅动几下,水就会马上澄清,但却并不研究为何明矾能起到如此作用;中国人用蒸汽来软化牛角,制作那种薄而透明的大灯笼,却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蒸汽被压缩之后的巨大能量;中国人从动物、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深谙调配的艺术,能创造所有的中间色,用最丰富生动的色彩染点他们的丝绸、棉布和纸张,却没有色彩理论;中国人很早就使用火药,却无法制造像样的枪炮……对于中国人在细微处的灵巧,英国人嘲笑道:“目前跟欧洲相比,他们可以说是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伟大,在举足轻重的大事上渺小。”或许,中国在这方面的缺陷,正是因为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被中央集权的皇家政权所控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皓首穷经的理论研究和经世治国的社会思想研究之中。而科学技术的研究被排挤到边缘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主流知识界所忽视。历史上,科学技术研究最为黄金的时期就是北宋和明末阶段,但都只是昙花一现。而这些成就后来都成为封建统治者总结的经验教训。北宋之后的南宋,程朱理学的出现,否定了北宋在科学技术上各方面出现的成就。明初的朱元璋和朱棣更是几乎杀光了读书人的种子。明末之后的清朝的**,闹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全面转向汉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的残酷专制却愈演愈烈。可笑的是,到了21世纪,居然还有人为这些封建统治的行为招魂、点赞。面对社会的巨变,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退回去重温封建的辉煌,而是应该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披荆斩棘,向着未来以凤凰涅槃的姿态重塑自身。当然,这需要怎样的眼光和魄力,才能够穿越历史的黑洞啊。或许,真的只有穿越者才能做得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进贤给李文烛送来大个牌匾——明真观。自此,王进贤经常来找李文烛相互切磋印证。不久,李文烛根据和王进贤的讨论写出《明真经》,《明真经》被认为是道教“明真派”的开山之作。《明真经》认为:天行有常,自有其理。人体诸器,皆取之于自然。若想修长生之道,必须先明自然之理。主张外炼外丹,以明自然之理;内修内丹,以从自然之道。并以阴阳为基础,叙述了很多基础的化学原理。

    在王进贤的支持下,明真派开始在寻山及其周围风风火火的传教。看到明真派如火如荼的发展,王进贤还真动了拜李文烛为师的念头。反正自己也是神仙之身,找个师承也好,朱元璋不也是和尚出身吗,大家似乎并不在意。反复推敲之后,王进贤还是断了这个念头。明末,以东林为首的士林,正与佛道进行激烈的斗争。再说佛道终究是出世的学问,若想在读书人中能有比较大的影响,还是要从儒学入手,这丹阳子马钰还是不要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