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剑道观止 > 第三章 小镇

第三章 小镇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剑道观止 !

    黄河,乃是南瞻部洲之大河,发源于昆仑圣地,因出生高贵而注定不凡,从人迹罕至、天寒地冻的巴颜格拉山开始,一路向东,百折千回,逐渐汇聚,一弯而成河套平原,造就塞上江南之富饶,再一弯出龙门天险,以不可阻挡的气势一泻千里。

    相传,几千年前,黄河到了壶口之地,因群山阻拦,河水泛滥,四周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治水的圣人,抽出宝剑,对着群山就是一剑。这一剑剑气纵横数百里,山河失色,竟于群山间劈出一条十余里的豁口,河水顺着豁口迸流而下,形成了天下至境之一,天河瀑布之景。

    尔后几千年,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唐王朝读书人,行至此处,看到天河瀑布的绝世景观,伫立三天,吟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世名句,悟出了“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倚天一剑,直接踏入传说中的境界,任你天下任何道法,无人能敌。

    且说这黄河,在经历了群山的磨砺,高原的束缚,河洛的奔腾之后,走进了入海之前的最后一站,齐鲁大地。

    黄河有一段古河道,名为齐水。齐水之南,有一人间福地,境内泉水众多,混沌初开,有圣人发现泉水之美,清澈可口,开始绕泉筑屋,渔于雷泽,耕于历山,经年积月,建成了一座城池规模,名为齐州。齐州,又因在历山之北的山脚下,名为历下。

    齐州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拥有七十二名泉,其中一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平地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三泉涌流似千堆雪,离地三尺如碧玉堆。

    历山之南,有个小镇,名叫姚家镇。小镇东南北三方皆是高山环绕,正西边有一条小河,名叫玉清河。过了玉清河有一条北通齐州,南通泰安的旧官道。

    说是旧官道,是因为这是以前大嵩王朝修的官道。大嵩王朝的人不善骑马,所以官道修的相对较窄,而且有的地方绕着山修,比较陡峭,只适合人行,不合适跑马。

    靖康之后,连同齐州在内的大嵩王朝北部数千里疆土,均归了大金王朝。大金王朝的人善于骑射,所以废弃了只适合行人的原有官道,在原有官道往西三十余里的地方重修了一条并行可以跑六匹马,驾两辆马车的新官道。

    姚家镇,镇子不大,大约有千余户人家。姚家镇,镇上有两大家族,一为姚家,一为李家。

    李氏有一位年近六旬的族长,叫李赞。原是大金王朝青州太守,众人皆尊称其为李老。

    李氏一族,家门极大,孙子一辈有子嗣十二人,最小一人乃一子,生于靖康之年,重阳之日,族人皆称他为十二郎,真名为李去病。

    这一年,绍兴十二年;这一日,农历二月一。

    十二郎,十二岁。

    天微微亮,尚未鸡鸣,打更的刚刚敲了三下,李去病就已经起床,这是乡塾先生的要求,每天三更时分开始诵读圣贤书;镇子里有一个老道人,曾教过李去病他们几个人一门走路节省力气的呼吸吐纳之法,也是让他们三更时分闻鸡起舞。

    李去病找到了一个结合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绕着小镇跑三圈,一边按照道人传授的法门呼吸,一边诵读圣贤诗书。

    李去病打开屋门,发现天空淅沥沥下着三点五点小雨,雨点轻轻的滴落在青石板路上,碎成一地水银。

    来到院子当中,李去病深呼吸一口气后,开始绕着小镇跑了起来,口中诵读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小镇无城墙环绕,三面的山即城墙,镇边的河即护城河。镇上人家十分淳朴。

    小镇主要有三巷一场,分别是福寿巷、安平巷、书简巷,三条巷子交汇在三道场。

    所谓三道场,就是在三条巷子交汇处,有一大片平地,平地用石头铺得比较平整,平地中间有三颗桃子树,还有三个李子树,六棵树围着一口古井,三尺见方。

    用老人的话说,古井淹洌不常,少有喷涌,所以也基本没人用,镇子里的人都到河边附近的三口水井中去担水。

    古井没人用,又担心孩子们常去玩耍,大人们就在古井上修了一人高的石围栏,井口上面还加了个石头盖,石头盖上有九个六寸圆孔。

    有淘气的小孩,不听大人劝阻,经常翻过围栏,翻上石头盖,透过圆孔往下看。更有淘气的小男孩,直接往井撒尿。

    为了吓唬小孩,老人们经常讲“这口井是锁龙井,下面锁着条龙”。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发现有蛟龙兴风作浪,就将蛟龙锁于井下,当时与蛟龙约定,只有到了“铁树开花,扁担发芽”的时候,才能出来。

    孩子们就会经常问道“那蛟龙出来了吗?”。

    老人们常常捻着胡须,说着说了不知几十遍还是几百遍的话:“听说有一天,一农夫来到镇子里,肩上扁担上插有花枝,被蛟看见,以为扁担发芽,遂发水而出,水淹镇子。最后发现原来不是扁担发芽,结果又被拉进了井里。”

    三道场里这三棵桃树、三颗李树,已经很多年不结果子了。后来大家就开始在桃树、李树中间绑上木头,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把自己的被子或者洗完的衣服挂在木头上,晒一晒太阳。树底下,有四五根树干,架在几块石头板上,便是简易长凳了。

    每年夏秋两季,小镇百姓都喜欢在这边乘凉。夏天的时候,蚊子非常多,所以小镇百姓还放些驱蚊的香叶。只是十多年前,蚊子突然就没有了,小镇百姓也没有什么感觉,就是觉得奇怪,想过之后,当然也不会去管是什么原因。

    三道场后面,有一个很长的上山台阶,台阶的尽头是一座迎祥宫,墙白瓦绿,气象恢宏。祠内塑像,衮冕执圭,双目瞑闭,须髯垂胸,左右配享二妃,珠冠蟒服。

    李去病家,是小镇大户人家,在三道场的边上,靠着福寿巷、安平巷,正门开在福寿巷一侧,门口有两个寿山石大狮子。对面是姚氏族长家,靠着安平巷和书简巷。

    李去病刚出门不久,就能依稀看到了几盏微弱的烛光,听到里面传来阵阵读书声。

    李去病家边不远处,就是小镇杂货铺子,卖杂货的是一个瘸腿的汉子,走路的时候需要杵着根拐杖,镇里百姓都叫他铁拐李,笑称他是天上神仙下凡,久而久之,瘸腿汉子的真名大家已经很难有人记得真切了。

    铁拐李的腿是怎么瘸的,铁拐李自己讳莫如深。除了家人外,其他人其实也不太关心,毕竟断的是别人的腿,知道如何瘸的,大抵上也就是多了一份饭后的谈资。不过一个跟李去病他们一起玩耍的朋友说,他看到过铁拐李身上有好一处疤痕,感觉还挺吓人。

    大概是因为行动不太方便的原因,铁拐李总是起得很早,起来后打开铺子门,收拾收拾铺子,然后坐在门口抽一支旱烟。

    每次跑步,李去病都会跟铁拐李问声早,铁拐李也会跟李去病点点头。

    跑过杂货铺,没有多久就到了福寿巷的尽头,李去病绕了回来,穿过三道场,往书简巷跑去,那里就是李去病读书的乡塾。

    乡塾是小镇姚、李两个家族和其他几户人家合伙凑钱开的,现在的教书先生姓刘名作瞻,自号樱宁居士,是三年前来到这里的。

    乡塾之前的教书先生三年前突然不辞而别,只留下一封书信,说家里有着急的事情,需要回去处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业,就自作主张请了他比较熟识的刘老先生代替他,希望大家见谅。

    刘先生饱读经书,又善诗文,曾经写出过“厨香炊豆角,井臭落椿花”的名句。先生学问很高,人品更高,就是对乡塾里的学子们要求极为严苛。不过刘先生对那些没有交钱,躲在窗外偷偷“蹭学”的孩子,从来都不呵斥拦阻,有时候怕大家听不见,故意讲得大声一些。

    再往前,就是那个给李去病他们这一群孩子讲“道法”的老道人所在道观,说是道观,其实就只有老道人一人。

    镇子里各家遇到白事,就请道人给做做法事。每逢重要节日,道人会开坛做法,驱除污秽。

    小镇毕竟人少,所以平日里,老道人会在道观门口摆一个算命摊子,可能是乡里乡亲的熟悉了,老道人从来不主动招徕生意,那家有什么事,愿意求上一签,或者算上一卦,老道人也不提收钱的事。各家自愿,愿者多给。

    老道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给李去病他们讲“道法”。听爷爷说,老道人全名叫陈木南,是个外乡人,在李去病出生的那天来到镇子上的,陈道人来后帮了村子一个大忙,后来陈道人就没有离开过镇子,而且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建了个小小道观,道观小到都没有名字。

    到了道观,就到了书简巷的尽头,李去病又掉转头往回跑,跑到了安平巷。李去病最好的朋友,项怀英家就在这里。

    李去病跑到这里时,听见项怀英的读书声,边跑边朝屋里说:“怀英,读书呢。”

    项怀英也会一如既往的回道:“十二,跑步呢。”

    两人隔着院墙,相互哈哈一笑,也不知道这是两个第几百次重复这样的简单对话了。

    安平巷的尽头,是镇子外面的那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连接镇子和旧官道的石拱桥,桥下还悬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

    过了石拱桥,在旧官道上还有个驿站,四四方方的小楼,以前是供步递、马递和急递等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不过因为开了新官道,旧官道上的驿站已无人驻守,小楼灰色的墙皮已经剥落大半,露出其下的青砖,屋顶上的黑瓦也已经残缺不全。但终究是官家的东西,平民百姓是不敢前去使用的。

    李去病并未过石拱桥跑向旧官道,而是在石拱桥靠近镇子这一头就转了个弯,沿河边跑去。

    二月的玉清河,风微寒,波不兴。

    二月的春风,把河边的一颗大柳树,剪出了千万条丝绦。柳枝上陆续冒出的新芽,异常翠绿。

    大约跑出数里路后,李去病来到了一块石头处,立定之后,摸了摸石头。

    这块石头呈青褐色,六尺见方,不过一点都不圆润。听村里人说以前没有这块石头,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突然就有了这块石头,好在这块石头只是路边,不在各家耕地之上,也就没有人管。倒是李去病每次见这块石头,都有说不出的亲近之感。

    这块石头,是李去病每次跑步的终点,跑到这里就要折返回去,往回跑了。

    等李去病跑第三圈时,小镇陆续开始热闹起来了。

    安平巷的糕点铺子门打开了,走出来掌柜李云龙。

    正好碰到一个去挑井水的汉子,汉子看着李云龙不断揉腰,笑道:“掌柜的,昨晚跟媳妇打架又打输了。不过你也真是,男人嘛,要能屈能伸。就你媳妇胸口那两坨肉,比你家最大号的白面馒头还大,你遭得住?还有那两条腿,我看能把你夹死。”

    掌柜笑道:“李二,这你就不懂了,男人该要硬的时候要硬,该软的时候要软。”

    这时候,店铺里走出个山峦叠嶂的夫人,那妇人笑骂道:“你个挨千刀的死光棍,又想占老娘便宜,小心我打断你三条腿。再说了,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自古男人和女人打架,哪有男人会赢的道理。”

    妇人说着,低头看了看,看不到脚,然后很满意的笑了笑,喃喃道:“衣服又小了。”

    李去病向两人点了点头,然后对着李二叫了声哥,继续往前跑去。

    福寿巷这边的铁匠铺和猪肉铺也都开了铺门。

    铁匠铺在福寿巷的尽头,靠近河边,此时已经传出了打铁的声音。打铁的汉子是个外姓人,叫铁中堂,人如其名。

    听说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十二年前的那场大变故中没了,无依无靠,四处流浪。最后流浪到姚家镇,铁匠铺的李麻子看铁中堂一身蛮力,是块打铁的好材料,就把铁中堂收为徒弟,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铁中堂。不过话说回来,李麻子的女儿长的真不怎么出彩,好在气质婉约,李麻子非常得意地形容,这叫柔配刚,打铁匠。

    猪肉铺子,最让李去病纠结,他真的是有点听不了杀猪的惨叫声音;但他最喜欢的菜却是猪肉炖白菜。现在世道太差了,即便像他们家在小镇里算是最为殷实的,也不能天天吃肉。

    猪肉铺子的掌柜,叫李善长。用他的话说,什么事情,不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爷爷告诉过李去病一个秘密,这个屠夫杀猪二十年,用的是一把很薄的杀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