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为太子师 > 第71章 文攻武略

第71章 文攻武略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我为太子师 !

    陈朝有个很出名的博士,叫潘徽,此人精通“三礼”。

    所谓“三礼”,是指《仪礼》、《周礼》、《礼记》三大儒家经典。昔人谓《周礼》、《仪礼》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

    之前隋陈通好的时候,隋朝往陈朝派使者,每次都派有学问之人,以彰显大国风范。

    相应地,陈朝也选高人接待,绝不示弱。

    有一次,隋朝派去了一名礼学家,陈朝便派出潘徽接待。

    两人一交谈,潘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将隋朝派过去的理学家说得理屈词穷昂,心服口服,从此,潘徽的名声便传到了隋朝,就算杨安也久仰大名。

    只可惜杨安现在没空去见潘徽,拉拢儒家知识分子的重担交给了太子。

    太子降尊纡贵,亲自上门拜访潘徽,两人一番探讨后,成功将潘徽罗致在自己的幕府之中。

    随后,太子让潘徽领衔休《江都集礼》,担任主编。

    潘徽当主编后,很快拉拢了许多江南着名的文人,共同执笔修《江都集礼》,以及编纂整理其它书籍。

    就这样,太子以潘徽为榜样,成功拉拢一批江南儒生过来,为他服务。

    儒学是江南旧陈的社会基本根基,太子把儒生笼络住了,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太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拉拢佛教高僧。

    江南佛教发达,当年梁朝的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当寺奴,后来的陈后主也热衷此道。

    连皇帝都如此信奉佛教,江南百姓更是佛教徒遍地都是。

    既然太子要收服人心,自然要借助佛教的影响力。

    很快,太子就找到一位着名的佛教领袖,智顗(以读音,安静,庄重谨慎之意)大师;

    此人连陈后主都非常敬重,曾经把他接到宫里去,行三拜之礼,请他讲经说法。

    太子派人去请智顗大师,自称弟子杨勇,请大师到江都弘法。却被智顗大师婉言谢绝。

    若是换做以前,太子很可能会生气,甚至冷落智顗大师,置之不理。

    但是在杨安的长期熏陶之下,太子已经日益成熟,做起事来也开始讲求谋略。

    太子换位思考,很快看出问题所在。

    智顗大师毕竟是佛教领袖,也是个一身傲气的人物,征服者高高在上发出的邀请,他岂肯轻易接受?

    想通了这点,太子便有了足够的耐心。

    太子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亲自上门邀请,而且一次比一次恭敬。

    如此反复三次之后,智顗大师终于答应出山。

    太子为了表示对智顗大师的尊敬,特地在扬州总管府内搞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搞了一个千僧会,组织一千个高德大僧迎接智顗大师。

    在欢迎会上,太子正式拜智顗为师,受菩萨戒。

    智顗大师给太子起了个法号叫“总持菩萨”,期望太子“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成为留在红尘、拯救众生的菩萨。

    师父给徒弟起法号,徒弟也得给师父上尊号。太子给智顗大师上的尊号是“智者大师”,称赞师父大彻大悟,全知全能。

    太子对智顗大师的态度,也代表着政府对佛教的态度,由此受到佛教界的一片好评,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太子对儒家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对江南佛教的提倡,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施政方式,潜移默地改变了江南人的看法。江南的民心,渐渐有所平服。

    那些之前因政府措施不当而有怨言的士族百姓,由于太子的怀柔政策,民怨日减,民心重新向着政府。

    在武力平叛方面,叛军在杨安所率十几万政府军的围追堵截之下,东躲西藏,疲于奔命。

    更要命的是,造反之初,他们不论到哪里,都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心甘情愿送上钱财和粮食,支持他们造反。

    而现在,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恶劣。民心不再向着他们,他们缺钱缺粮。再遇到老百姓,也是冷眼相待。

    他们当初造反喊出的口号就是为了老百姓,现在总不能去抢吧?

    就算真的去抢,也会遭到老百姓的拼死反抗,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他们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江南反叛的军队,现在已经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应付政府军的围剿,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又不得民心,被老百姓孤立。

    就在一众大大小小的反叛军左右为难的时候,杨安派出的使者找到了他们。

    使者带来杨安的亲笔信,信中的主题只有一个:招抚。

    在信中,杨安推心置腹地告诉叛军,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对他们当初的遭遇深表同情。

    杨安在信中重点指出,你们现在的错误,实际上是政府有错在先,但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正在改正,相信现在的民心向背,你们也已经看出来了。

    其次,杨安真诚恻坦地告诉叛军,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将来绝不会再发生“官逼民反”的事情。

    而且,杨安保证会给他们生命和自由,把江南建成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最后,杨安在信的末尾严肃地说道,你们投降,对你们自己和政府都有好处,大家可以免掉兵戎相见,可以存活很多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活人一命可是很大的功业。

    大部分造反的队伍,收到杨安的招抚信后,一方面迫于形势,另一方面是因为被杨安的坦诚感动,纷纷放下武器,接受招抚。

    对于这些接受招抚的队伍,杨安也兑现自己的诺言,当场释放,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子女团聚。

    但是对于那些影响极大,声名在外的叛军首领,杨安觉得如果不加以惩戒,彰显不出大隋的威严,同时也容易让更多的人抱有侥幸之心。

    这让杨安犯了难。但很快他就想出一个办法。

    在杨安的命令之下,几名叛军首领被抬到广场之上,当着百姓之面被重责二百军棍。

    按理说,这二百军棍打下去,不死也得重度残废。

    但几个首领被罚之后,一点事也没有。

    只因为杨安要兑现之前给他们的承诺,有意在百姓面前进行明目张胆的“造假”。

    这几名叛军首领为什么会被抬着上来?因为他们身上穿着重重的盔甲,而且行刑的军棍,也是空心的。

    经过这么一处理之后,大隋政府更得民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叛军都愿意接受杨安的招抚,仍然有两支队伍,仗着有利地形,顽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