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小人物 > 第二百零五章 迁徒

第二百零五章 迁徒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明小人物 !

    正月十七日,纷纷扬扬地下了三天的大雪才渐渐停了下来。久违的太阳慢慢地从阴云中钻了出来,总算给阴冷凄惨的朝邑带来一丝丝温暖。

    此时的朝邑还处在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中,幸存的人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所幸的是年前家家户户都搭了防震草棚,总算还有个栖身之身。但现在一天有七八次余震,每一次余震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二次灾害,那些摇摇欲坠的房屋陆续在余震中彻底倒塌。

    草棚都非常狭小,家家户户都没有多少存粮,大多数粮食都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现在余震不断,除非被饿急了眼,否则谁也不原意去倒塌的房屋中寻找粮食。

    现在知县已经被抓走,只有主薄在主持县衙的政务。如今县衙及各官府的各衙门都不同程度受灾,已经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救济百姓。指望官府救灾,那根本就是奢望。

    正在朝邑上下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县衙主薄祝之明接到朝廷诏书,诏书中说明一方面派附近的卫所军队对朝邑进行支援救灾,另一方面要求立即组织灾民向莒州迁移,以减轻朝邑的救灾压力。

    主薄祝之明接到此诏书,心情立即好了起来,朝廷此举无疑是大大减轻了朝邑官府的压力。如果能迁走一半的人口,那救灾的压力就轻了一半,现在的百姓不再是财富的来源,而是一个大包袱,稍微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混乱。

    祝之明立即派出衙役与乡下各村宣传,把那些受灾严重,无地或少地的百姓整户迁走,要求五天后在县城郊外集中起来整体押送移民赶往莒州。

    其中有衙役问:“要是百姓们不想走怎么办?”

    “不想走也得走!就是抓也要抓来。”祝之明决绝的说道,之后灵机一动又对大家说道:“听说莒州在我们朝邑举人梁知州的治理下,作坊众多,百姓们都有地种,农闲时还能做工赚钱。现在莒州百姓都十分富裕。这些人迁移到那莒州后,莒州的梁大人都能安排到作坊做工,要比在这边担惊受怕,挨饿受冻要强得多。”

    “主薄大人,这样骗百姓能行吗?”有些心善的衙役不忍心的问道。

    “你们就这样说,先把那些灾民迁走再说!”

    “是!”

    众衙役们领命到乡下各村宣传去了。两天后,整个朝邑都知道朝廷将一多半的百姓迁往莒州的消息,但大部分百姓都不想迁往莒州。毕竟故土难离,穷家难舍!尽管大多数百姓在朝邑也没有土地,靠给地主家种地,当佃农过日子。但在这里毕竟还乡里乡亲,亲朋好友相互帮衬,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但迁往莒州以后,没有了亲朋好友又没有土地,以后如何过日子?

    在蔡家堡村,有五十多户村民被官府选中迁到莒州。差役们对他们说,这是皇上的旨意,迁也得迁,不迁也得迁,由不得他们说了算!

    蔡有粮年近四十,有四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十六,还未出嫁,大儿子也已经十五,加上一位六十岁的老娘,一共七口人。但他家只有五亩薄地,全靠给地主家种地过日子。

    因为老娘的坚持,全家

    的性命得以保全。但现在全家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全靠一天一顿稀得照出人影的米粥吊着性命。眼看着米缸见底,每天一顿稀粥的日子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夜里的草棚内,一盏昏暗的油灯下,围拢了一家七口人。一家人在商量着是听从官府的安排迁往莒州,还是外出逃难当流民,要么就是东躲西藏的继续呆在家乡。

    “娘,你先说说吧。”蔡有粮蹲在地上首先问道。

    蔡有粮的老娘程氏向来有主见,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她拿主意。但这么大的事,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决定。

    程氏思考了好长时间,最终下定决心:“去莒州!”

    蔡有粮的心中是不想迁往莒州的,因为这里是他生活了近四十年家乡,这里有他的儿时伙伴,有他青春年少时暗恋的女子,更有他刚去世的父亲的坟墓。这里有着他太多的牵挂!

    老娘做出这个决定,他感到很意外。按说人越老越恋家,有很多老人宁可饿死、冻死也不愿离开故土,但自己的老娘却是个例外!

    “娘,您考虑清楚了?”蔡有粮问。

    程氏长叹一声,说道:“故土难离啊,人老恋家,马老恋栈。娘也不想离开这里,但我得替娃们着想啊。自从地震以后,一天震七八次,地里到处冒黑水,就连村里的地主家都顾不了自己,哪里还指望今年再能种他家的地?眼看在这里活不去了,只有去外地找条活路了。”

    “既然要去外地,干嘛非听官府的去莒州,我们可以去南方,去湖广,那里非常富庶,说不定能有条活路。”蔡有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路引,你连陕西都出不去,哪里还能去湖广!这次就去莒州!”程氏坚持说道,然后顿了一下,又说道:“听说莒州是朝邑的梁大人在做官老爷,到那边梁大人还能咱找个活计做,真要是那样就能有条活路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蔡有粮媳妇,这时忍不住说话了:“娘,不能信官差胡说八道,他们就是骗老百姓痛快的迁走。一下子迁往莒州几万人,官老爷哪里能安排得过来。”

    “是啊,到那边能不饿死,就算幸运了。”蔡有粮帮腔道。

    程氏摇了摇头,非常自信的说道:“听说是莒州的梁大人上奏折要安置灾民的。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不敢揽那瓷器活,梁大人既然敢上奏安置灾民,他就早有打算,不然哪个当官的会给自己找这么个大麻烦?这次还是听我的,全家都迁走!”

    蔡有粮见老娘下定了决心,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问道:“那爹的坟怎么办?”

    蔡有粮的父亲去年才过世,按说蔡有粮要在家守孝三年,现在全家迁走如何在父亲坟前守孝?所以蔡有粮才有此一问。

    程氏决然的说道:“发生这么大的变故,我相信你爹若是泉下有知也会原谅的。等在那边过得好了,再回来把你爹的坟迁走。”

    “那咱家那五亩地呢?”蔡有粮又问。

    “全都卖了,换成粮食,路上带着吃!”程氏再次决然地说道。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

    对于这个七口之家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豪赌!

    第二天,蔡有粮将五亩地以三十两银子的价格贱卖,全家准备迁往莒州,此消息传出来之后,全村其他五十多户被官府指定要迁走的百姓一片惊讶!众人纷纷来询问程氏问何做出如定决定,程氏将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最后还对大家说道:“俗放说人挪活树挪死,既然眼看着这里没办法活下去了,与其在这里等着冻饿而死,还不如迁往外地,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呢。”

    众人也觉得有道理,半个多月前正是因为程氏的坚持,才救了全村老小的性命,蔡家堡村没有一人因地震而死,这一次他们再次信了程氏的话。

    村里的铁匠姜守成说道:“我家是匠户,一亩地也没有。到哪里都得打铁过日子,官府让我迁,我就迁呗。”

    程氏白了他一眼说道:“那你也要把铁匠铺子里的值钱东西卖掉,换成粮食与银子。你总不能带着那几百斤的铁疙瘩去莒州吧?”

    此话一出,惹得众人一阵哄笑!

    此时,又有人问:“蔡老太太,咱们先迁去看看也行,干吗非要卖地啊,不行咱们还可再回来。”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

    程氏慢慢地说道:“俗话说穷家富路,去莒州要走二三十天的路,吃不饱如何赶路?你家要是有钱粮,可以不卖地。我家可没有多少余粮!再者说了,我既然迁走就不准备回来了,这次地震少说也得三年才能消停。不把地卖了,三年后这些地早就成了无主地被官府收回了。”

    原来在明朝,如果土地摞荒超过三年无人耕种,官府就认为是无主地,可以把地收回卖掉。

    于是众人回家后马上变卖家产,收拾值钱的东西。五天后,带上铺盖,背上粮袋,推上独轮车,扶老携幼到县城的南门集中。

    等到县城面门的空地上时,蔡有粮全家发现城外黑压压的一片,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百姓,有的哭天抢地,有的摇头叹息,还有的默默流泪。看来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走上前途未卜的迁徙之路。蔡有粮甚至还看到有些人是被衙役们捆绑来的。那些人对着衙役大骂不已,拼命挣扎,一有机会就想逃跑。

    蔡有粮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开始怀疑娘的决定了。他们老娘说道:“娘,咱的这个决定是不是错了,你看这架势,好像大多数百姓都不愿意去啊。”

    程底坚定的摇头道:“不用管别人,管好咱们自己就好。”

    这时候县衙主薄祝之明站在一个高台上开始训话:“尔等听好了,皇上仁慈,我们朝邑人梁知州心念家乡,听闻家乡地震,上书朝廷安置灾民,梁大人早就为尔等安排了过活营生,你们离开家乡是去享福的,不是受难的......”

    等主薄大人训完话,衙役们驱赶着这些百姓开始了他们的迁徙之路,就连主薄大人也没有想到,这次真让他说对了,梁大人早就给他们安排好生活营生,两年后没有一位灾民再回朝邑。

    两年后,祝之明才意识到当初甩出去的不是包袱,而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