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明末风云之铁血崇祯 !
五军都督府是大明的最高军事管理机关,统管大明各类军事力量;国防部下成立了陆军部、海军部及武装部(统管各省国民警卫队)只负责人员选拔和晋升,协调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各部的工作。
参谋本部依据前线部队的要求草拟命令上报到秘书司,经过皇帝批准后下发;一声令下,河西走廊沿线各堡守备部队、炮火被抽调大半,只留下几个府城配少量火炮,其余悉数调往西域各地;可就是这样缺口还是很大,没奈何由总装备本部发订单到皇家事务管理署相关部门要求增加火炮数量,皮球自然又回到内宫手里。
内宫拿到五军都督府订单,对照原订单修改存档,另发文到各地制炮厂加紧生产补货;剩下最后一步就是买火炮的钱,这个好办,在大明皇家银行几个账号之间转来转去,那也是从左口袋移到右口袋,中间支出了购买原料消耗和人员薪水消耗。
大明火器与火炮调运如同粮草转运,不会直接配送第一线,而是间接接力传递;五军都督府后勤本部下文件到配置在各地后勤军站,一般也是各军部所在地,在那的后勤人员依据库存和属地的信息安排物质转运,所缺的部分相邻军站会转运过来。
至于库存数目防止作假,一般账目要参谋官、后勤官、军法官等三方按月检查核对数目,火炮还要增加东厂的人员四方检查核对,每个季度皇家安全局的人会检查。
不谈这些细微琐事,咱们回过头来看,西线无战事!
西域的明军肯定是以压迫身边的准噶尔部生存空间为主,对“遥远”的叶儿羌汗国与哈萨克汗国只是渗透,施以文化与经济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安排,势力使然!
进入西域的大明皇家陆军第二军共五个镇,全三旅编制的三个骑兵镇与两个步兵镇,加上军直属旅与教导营,差不多七万五千余人。
五个镇中,骑兵第三镇、第七镇被分别部署到乌苏和阿尔泰山脉南麓(今新疆富蕴县周边)应对准噶尔部,步兵第七镇防守哈密与吐鲁番一线通往关内的后勤线,步兵第二镇、骑兵第七镇则布置在乌鲁木齐周围,防备的就是叶儿羌汗国的突袭。
新组建的第八军要假想敌其实也是叶儿羌汗国,所以在靠近叶儿羌汗国边境地区甘肃安西府部署了骑兵第二镇,在青海德令哈地区部署了步兵第十六镇,不过这两镇没有满编,都只有两旅编制属于防御兵力。
说到西部军力部署,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崇祯帝朱由检在平凉府崆峒山遇刺,刚经历青海叛乱给的压力,气急败坏的情况下,断然下令第八军新组建两个镇,将驻扎中原地区的第六军扩编到四个镇。
皇帝陛下忘记了之前的军事部署,可五军都督府没忘,命令第八军在兰州新组建的骑兵第十二镇、在西安新组建步兵第二十四镇;军驻地在石家庄的第六军则改到更加中心点的河南开封,没有不顾实际的扩编成四个镇,番号还是原步兵第二十二镇与步兵二十三镇,只是由一旅编制扩编为两旅编制。
五军都督府合理的布置满足了大明现实的需要,也没增加过多军费当然是最合适的方案;只是变相驳了朱由检的面子,说得难听是矫诏,主管此事的五军都督府府总督曹文诏也知事态重大,为了国家利益也没那么多顾及,找到五军都督府秘书司总司长王承恩密议半天;最后由王承恩找到合适的机会处理好这事,只不过在西安玩得忘乎所以的朱由检早忘记自己所说的事。
小插曲弄完,各位大概可以知道,大明在西域和漠北共布置两个军八个镇,其中骑兵五个镇,步兵三个镇,合计约十三万大军,这么多人会不会供应不上?
担心这事是多余的,除了弹药和少量粮草,基本不用担心没吃的问题。
为啥?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包括哈密到吐鲁番一带的原住民,在战争中损失的又何止十万人;漠北喀尔喀蒙古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万余名残匪四下乱窜,跟在后面的猛追明军又何尝是仁慈之辈?漠北喀尔喀各部非战争减员是肯定的,不能说是明军刻意为之,顺手“打草谷”的因素肯定有。
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各部一片“哀歌”之声中,也有还算好的消息传来;管不住自己下半身的明军可不少,不小心娶了蒙古族老婆,解决了军中老大难问题,只不过触犯军规,剿匪结束后被整编为屯垦军那是肯定的。
大明平定西域的计划是在五军都督府改制后才制定,原本计划等陕西、甘肃等两省有一定工业基础,河西走廊开发比较成熟后再动手,打下一地建设一地,滚动前进将西域彻底消化;哪知计划没有变化快,先碰到喀尔喀蒙古暴乱,准备镇压暴乱的部队迎头碰上入侵大明和硕特部,“西域枭雄”在大明的枪炮面前根本不够看,大明稀里糊涂提前三年进入西域这锅乱炖之中。
好在事先做了周密计划,才没事到临头手忙脚乱,可是拆东墙补西墙,怎么都有点不适应;其实哈密那次遭遇战的消耗并不严重,原来的储备足以应付小规模冲突,要不还真不够看!
稀里糊涂中,和硕特部大片牧区被大明吞下了,可是西域中原人数太少,汉唐移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对夷服夷语风格迥异的各色人群,不改变人口比例,妄图只依靠部族纠纷想占领西域那是天方夜谭;也就是这么复杂的原因,在当初夺下哈密后五军都督府下令停止推进步伐。
现在既然来了再困难也得想法克服,谁叫皇帝陛下的胃口那么大,一下子吞了那么多土地;
现在如果问处在边疆各总督区各级长官的感想,最先抱怨的肯定是大明的人太少,太少人愿意迁到继续中原人补充的边疆之地。
实际上大明人口已不少,治下到崇祯八年底,治下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人,疆域已突破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还没算西域与乌斯藏领土面积与人口。
抱怨也没用,广阔的国土、落后的交通,人员流动艰难;除了辽东、西域、台湾及吕宋等地适合居住,其余的地方大多属于寒冷不适合居住地带,自愿迁徙的人到了吉林、漠南一带就不愿再前往。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注定了他们无法稳定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经济;一旦遭逢大变,整个部落既遭灭顶之灾,一些大部落同样无法避免。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居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汗国可谓是雪上加霜,流年不利;他们承受着暴风雪的无情肆虐,却没躲过伴随严寒一路杀来的强盗。
强盗是什么人?竟不畏严寒长途跋涉!
肯定不会是日落西山不得已卷缩在“关内”的大明,也不是刚在辽东站稳脚跟的后金,而是崛起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莫斯科公国——罗斯人。
西伯利亚现如今只是个地理名词或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在十六、十七世纪却是某些人的伤心地,一盘散沙的西伯利亚人被罗斯人各个击破,将整个西伯利亚平愿揽入怀里;随后一路向东,在五十年后到达太平洋西岸,最后跨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大陆,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种壮举。
罗斯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大明北面的政治与地理格局,也奠定了自己后世大国的基础;只是由于所占之地过于寒冷,终究在两霸相争中败下阵来,但其庞大的国土还是支撑着罗斯人始终排在全球前三位之列。
崇祯帝朱由检的重生让大明重新崛起于东方,影响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与地理版图划分;只是由于距离遥远及资讯的落后,“蝴蝶效应”现象并不足以影响罗斯人的扩张,他们同样在十六世纪末越过乌拉尔山脉,花极少代价灭掉了人口稀少、地域广阔的西伯利亚汗国,他们没有停留,在北地极寒地带继续向东扩张。
终于在勒拿河流域遇到新生的大明,北极熊向东伸出的爪子被无情砍断,才建立的不到五年的雅库茨克督军府彻底覆灭。
罗斯人最终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借的是其坚韧与顽强的民族特性;暂时的挫折不会让他们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一边向南渗透进中亚各汗国一边继续向东方派遣由罪犯、退役军人组成的“探险队”。
西迁到伏尔加下流的卫拉特蒙古各部在金帐汗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尊土尔扈特部首领长和鄂尔勒克为新的汗王;不过好日子不长,伏尔加流域也不是想象的天堂,东进的罗斯人同样来到了伏尔加流域,实力的差异让心高气傲的卫拉特蒙古人低下头颅。
受罗斯侵扰的同样还有哈萨克汗国与留在故地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
备注:
1、大明皇家陆军第七军编制问题:第七军由驻扎东北的第一军裂变而成,配置三个镇,皇家骑兵第十、第十一镇及皇家步兵第二十一镇;其中骑兵第十镇是由第一军划拨,其余两个镇是新组建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