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太平异人录 !
武州位于大夏王朝苦寒之地,自先秦时便以人人尚武而闻名。同时因为地处大夏九州最北边塞,世人又习惯称之为北武州。
太平山位于武州北境,这太平山同时既是大夏国五岳中的北岳,也是大夏王朝道教北方祖庭。
穿过太平山再走不到几百里就到了扶余人所建的高济罗国境内。高济罗民作为大夏王朝的藩属国,在几百年前大夏灭六国建国时就已称臣。高济罗虽是草原游牧民族,但这些年受大夏王朝文化影响颇深,又有高济罗贵族以效仿大夏文化礼仪为荣,如今高济罗朝野民间其实以与大夏无异。就连高济罗皇帝所用诏书,国内往来公文也具是用的大夏文字。
大夏自太祖灭六国统一以来,盛极一时,几百年内周边诸国具皆俯首称臣。只是上一任文德皇帝壮年得急病而逝,因为太年轻还没来得及立储君。就造成了支持几个年幼皇子的外戚势力与朝中文武的混乱内斗。
虽然最后文德帝年幼的小儿子在太后武氏的帮助下成功坐上了皇位,定年号为洪武。但经过连年内斗,大夏元气以伤。之前臣服于大夏的诸多藩属国见大夏如今外强中干也都蠢蠢欲动。
如今高济罗就成了这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测试大夏是否仍有余力的主战场。其中曾同是大夏王朝藩属的扶赢更是以高济罗王昏庸无道为由大举入侵高济罗,并快速占领了高济罗大半领土。
由于仰慕大夏文化,高济罗王都以大夏王朝的夏字为名,曰夏城。高济罗王都皇城前的主街名夏江街。此时夏江街上的大夏王朝驻高济罗礼曹府公馆内,一个全身披挂大夏战甲的魁梧中年男人一手扶在腰间刀柄上,一手抚在额头上,正在屋内焦急的来回踱着步子。男人时不时就要停下来向门外望去,应该是在等着什么人。
“还没有消息吗?”魁梧男子时不时就要停下来问下身边的礼曹府从吏。
“渭南兄,目前朝内动荡,形势亦不明朗。看来圣人是不会有心思来管高济罗这边的事了。扶赢大军不日即到城下,高济罗王庭内部战和不定,若是战还好说。若是和,我等必成扶赢阶下之囚。我们现在走还来的及,迟则生变啊。”说话之人是坐在其左侧座椅第一个位置的一个青年俊秀儒生,儒生也身披皮甲,腰悬佩剑。
“李文若你就是个没蛋的孬人,要走你走,我阎某绝不会逃。要是扶赢蛮子来了,刚好给老子祭刀。”坐在屋内主位右手侧的一个虬髯汉子拍桌子就站了起来。
被青年儒士唤做渭南的魁梧中年男子,刚想劝解两人。礼曹府负责传信的小吏边跨过院外大门,向几人所在的内堂跑来,边跑边喊道:“大人,朝廷有消息了。大人,朝廷有消息了。”
屋内众人听到喊声,连忙一起起身跟在字渭亭的魁梧男人身后向院门出迎了过去。
“圣人的使者呢?”陈渭南带着众人迎到院中见只有传递消息的小吏,却不见使者,不禁疑惑问道。
“圣使大人如今在太平山下的十里亭,说是目前高济罗境内不安稳,若是被强人虏了过去会有损圣人威严。叫大人速去十里亭接旨。”传递信息的小吏将要转达的话转达完,竟是一个不稳倒了下去。众人这才想起这小吏是日夜兼程,未做半点停歇将消息送回。此时消息传递完毕,心神一松便晕了过去。
“将其抬下去,好生休养。”唤做李文若的儒士吩咐左右将小吏抬了下去。转头望向魁梧的中年男人欲言又止。
“大事去矣。圣人耳目被奸人所阻,不得我计。如今时机已过,大事去矣!奸人误国啊。我陈某人愧对圣人,愧对列祖列宗啊。”说罢,唤做陈渭南的魁梧中年汉子仰头望天,脸颊两侧已布满了泪水。
“渭南兄”
“大人”
青年儒士以及众人纷纷唤道,今日礼曹府所在的所有人是生是死,就等陈渭南的决定了。
陈渭南一咬牙,眼神变得凌厉起来,扫视了在场众人一圈。
“走,今夜就走。趁着高济罗这边没反应过来,我们今夜就分批出城。然后在十里亭汇合。”
“诺”在场众人齐齐抱拳。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可接下来能不能活着出城,又活着回到大夏就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见众人离去,唤做李文若的年轻儒士对陈渭南说道:“圣人若听渭南兄之计,我等今日何至于如此狼狈。”
“既然事以至此,文若也不必过于挂怀。我刚才只是感怀我大夏数百年在高济罗之基业毁于我手。时也!命也!”
“渭南兄,今后有何打算?”
陈渭南摇摇头,无奈道:“如今如此狼狈的离开,回到大夏也是祸福难料。文若可有计教我?”
“渭南兄,不瞒你说。当初你为朝廷献处置高济罗局势上、中、下三策时,我已经在思考退路。如今朝廷外戚、阉竖当道,圣人言路不通,清流党人亦只会诬陷政见不一之人。大将军李光弼因言而获罪,被鸩杀而死就是前车之鉴。”
“文若知渭南兄有匡扶社稷之心,力挽天倾之志。但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文若不才,同样为渭南兄备有三计。其中两计或需渭南违背本心,或许渭南兄忤逆朝廷。两计之外所剩一计最为稳妥,不需渭南兄忤逆朝廷,也不需渭南兄违背本心。不知渭南兄想听哪一计?”
“文若说得对,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我等为圣人、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自是问心无愧。纵然有逾越违心之事,将来若留下那千古骂名,我陈某人一人担之。文若你只管放心讲。”
李文若见陈渭南如此回答,不禁抚掌大笑道:“渭南兄有此担当,有此决心何愁大事不成。”
“渭南兄,我这三策也是效仿你当时为圣人所献高济罗三策,分为上、中、下三策。你想先听哪一策?”
陈渭南摊手道:“文若但说无妨。”
“渭南兄族叔如今仍在圣人身边任职,又身兼汝颍党魁,虽与清流党人政见不和,但更与阉竖势同水火。只是陈夫子为人耿直,身边缺少一信得过能合纵连横之人。渭南兄身为陈夫子族侄即非汝颍党人,又与清流党人尹伊有同窗之情。正是这个合纵连横之人的最好人选。到时内联清流党人,外求援于北武州、西凉诸将。里应外合清君之策。诛外戚杀阉竖。则天下可定。”
“此策弊端在于,清流党人喜高谈,难行实务,与之合作亦福祸难料,恐大事未成就已多生事端。此外边塞诸将心思难定,若驾驭得当则为外援,若驾驭不当则为虎狼,轻则伤人,重必噬人。到时渭南兄以及圣人就真的成了池中之鲤,笼中之雀。故此为下策。”
李文若说罢,略做停顿,似乎在观察陈渭南的反应。
只见陈渭南听过此策后脸色阴晴不定,这结联清流党人引西凉、北武州诸将入京清君侧看似可行。实则确实凶险万分,若处理不当,无异于与虎谋皮,圣人将身陷囹圄不说,大夏八百年基业可能就此毁于此事,自己必将弄巧成拙背上千古骂名。
想到这里,陈渭南才想刚才一走神间竟忘了李文若还在等着继续说剩下的两策。
于是陈渭南冲着年轻儒士抱了拳道歉刚才势力之处,伸手示意李文若继续讲剩下两策。
年轻儒士得了陈渭南的示意,这才继续说道:“如今朝廷内有外戚专权舞弊,阉竖贪婪敛财堵塞圣人言路。外有扶赢、南蛮诸国、北莽如今陈兵边境,摩拳擦掌,虎视眈眈。自太祖灭六国建立我大夏朝起,高济罗便向我朝圣人称臣八百年。如今扶赢犯边高济罗,眼见兵临夏城,圣人、朝廷有心无力,都无暇北顾。今日之大夏已是这茫茫大海中一粒扁舟,真正的风雨飘摇,倾覆在即。”
李文若喝了口茶水,观察着陈渭南的反应,见陈渭南听到大夏朝廷倾覆之时,只是眉头紧皱未出言反驳,便继续道:“渭南兄胸有甲兵,腹有良谋。若有心,可在北武州边镇谋得一职,通过在北武州为圣人操练新军以掌兵权。北凉边军将校多出身渭南兄岳丈卢将军麾下,加之渭南兄在新济罗经营多年。不出三五年,所练新兵成军之时,若守可据扶赢、北莽于国门之外,保我大夏朝北武州百姓平安。若攻则可收复高济罗所失之地,效仿太祖身边狄候为我大夏朝开疆扩土。若对内则有可策应圣人及朝廷之力,不至力不从心。”
“只是弊端在于需要渭南兄违背本心,交好阉竖,十里亭传旨之阉党对此策很是关键。否责渭南兄在北凉行事纵使拥有地利、人和也将名不正言不顺,步步维艰。此乃中策。”
此策确实难点在于要贿赂十里亭的圣人使者,通过好阉竖,买得留在北武州操练新军的机会。此策虽然暂时会有些许骂名,但新兵成军之时也就是施展抱负之时,大丈夫一世,些许委屈做不得难。此策倒是可行。
“那上策如何?”
李文若单手用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腰中佩剑的剑柄道:“汝颍避祸。”
“避祸?”
“对,避祸。如今高济罗若失,无论是否是渭南兄之责,在有心人眼里这件事的责任都会算在渭南兄,甚至是汝颍陈家之上。到时圣人就算心知非你之过,也无可奈何,毕竟高济罗之事已是既成事实,到时一定要有个人出来顶罪。而渭南兄就是这个顶罪之人的最佳人选。”
“既然这个罪责早晚会落在渭南兄头上。渭南兄不如以退为进,主动辞官回汝颍守孝。这样既给了圣人一个台阶下,在圣人心中留下位置。又可以堵住诸多有心人之口,为陈夫子以及汝颍陈家减少被政敌攻击的机会。”
“如今大夏根基已腐,栋梁不存,崩塌只是时间问题。汝颍士林、民间得你祖父恩惠甚多。渭南兄只需蛰伏于汝颍,不出三五年,天时一至。渭南兄便可集汝颍之力南联荆楚,北取青徐。到时集天下四洲之力,力挽狂澜,则大事可定。此乃上策。”
说罢,李文若便不再言语。只是静静盯着陈渭南,等着对方最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