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明生传 !
四海不是明生一个人在折腾,战斗也绝非仅止辽南一处。
中北亚。
身处北部边疆织女河流域的中亚师师长吴东来正率领部队沿织女河向南北两向挺进。
堡垒即村庄,城镇即堡垒。
鉴于人数有限,从移民之中选拔青壮成立民兵,农耕时节务农,农闲时节训练。在四海体系内三年以上之户民,男丁尽皆发放武器,弓箭刀枪皆有。战时皆尊当地长官之号令,以便随时应对不测。正规军只能屯驻在关键之地,给予各村各镇适当的支援,日常防御借靠当地的警署民兵。
非如此行事不可,不然手中的军队分散驻扎,人手短缺,便再不能开拓一寸土地。
如此行事,吴东来才勉强抽出一团人马逐步向西挺进,最近的一处堡垒距离哥萨克大本营托木斯克仅六百余里。这已经是中亚师所能推进的极限,吴东来称其为前进堡。
此堡垒的最大作用便是吸引哥萨克人的火力,以便后方能有一个较为安宁的发展空间。
双方在广阔的平原之地频频厮杀,大战没有,小战不停。
四海军纪律言明,迂回穿插;哥萨克野蛮弑杀,行动迅速,半斤对八两,谁也谈不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两方实际上比拼的是后勤补给能力,看谁的弹药食物多,看谁的人手武器补充快,这方面四海稍有优势。
但四海需要养活的人也多,投靠四海的本地土著可都是要吃饭的,反观哥萨克却是没有这般的压力,一群强盗,周边的部族就是他们的粮仓。弑杀之人无法立足?不存在的,被抢被灭者多矣,策略不同,无分高下。
好消息是瀚海行省已经勘测到了铁矿同煤矿,而且不止一座,一如明生所规划般,铁矿之地就地设城,调派工匠,筹备冶铁炼钢作坊,武器装备作坊等等军工设施。不过目下大多还都是纸面上的计划,毕竟矿山刚刚开始开采,没有一二年时间,怕是难有产出。
但这就强过哥萨克许多,远在东欧的沙皇决然想不到明生有如此周密的布置。待得将来作坊运转起来,呵呵,就是给这帮强盗好看之时。
北吕宋。
师长王厉正在率军镇压各地的土著叛乱。
四海化总督府为行省,设立村镇市省四级,将本来相对独立的本地土著也纳入管控之中。此举自然激起了本地土著的不满,尤其是那些握有部族实权的人物,四海剥夺的正是这班人的权力,扯旗造反也是正常。
好在大部族早早的就被王宝分封而出,迁移到海外之岛,北吕宋行省并没有出现能够一呼百应的土著人物。
四海更采取弹性策略。
造反者坚决镇压。
不满者可以协商,以土地置换土地,并给予适当补偿。南洋的无人岛屿多如牛毛,土地是不缺的。
愿意投身四海者更佳,拆分部族,分散为民,同四海之民杂居。
矛盾自是不可避免,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武力来支撑。也幸亏此时的北吕宋人口稀少,不然明生当真不敢下令如此大刀阔斧的行事。
中州。
中州相对北吕宋要好一些,本地之民本就比较开化,更容易交流接触。愿意追随本土王公的土著也同王公一起迁移而走,沿海之地已然是少有暴乱之举。
但如何移风易俗,更改信仰却是一个长期任务,明生的策略便是慢慢的拆,快快的建,不知不觉中将其慢慢替换掉。有些信仰着实令人蛋疼,还是及早改弦更张为好。中州之内只有祖儒道佛四家,再无其他。
沿海统治稳固,内陆之地渐渐渗透,冲突亦是在所难免,这便是中州几个守备团的任务。
好在中州内陆岛民极少,生活多原始,元老院的策略为划分保留地,只要不主动找四海的麻烦,任他们自生自灭。
傲洲。
总体太平,偶有冲突,但不影响大局。
这片广阔的地域扔进去多少人口都兴不起一点波澜,据四海官方数据,现有公民二十六万众,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
有市级城池七座,由北向南再向西依次为首傲城,红石城,东傲城,金曜城,腾龙城,南傲城,西傲城。每市的辖区很是广阔,不下于大明一省之地,就是这般的豪气,只要有人愿意来,土地决然不是问题。
虽说目下移民的主力仍旧是四海从大明内陆坑蒙拐骗而来,但随着四海官方,民间诸多探险队不断探索,傲洲的锦绣山川,万里山河频频在四海各类报刊中曝光,在四海内部的吸引力亦是不断增强。
四海人口的增加是爆发性的,不仅仅在于移民,主要源于四海有着在当今社会堪称完备的医疗体系,更源于四海的食物足够。
寿命增加,死亡减少,谁家还没有三五个败家子呢?更不要提私生子,遗腹子。
小有资财者,便要给子嗣找个安身立命之地,寻遍四海,只有傲洲可以恣意购买土地,其他诸地为了长久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限制。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四海内部掀起了一股风潮,家中子嗣昌盛者,总要打发一二子嗣去往傲洲,建房子置地,另起炉灶。
更加吸引眼球的是傲洲发现金矿了,所谓金曜城便是因此得名,前来淘金,企图一朝发财的三教九流不要太多。当然,这些人算不得定居,需能长久留下来才能算是傲洲之民。
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四海台前,傲洲如何建制?
四海内部对傲洲的定位意见不一,这也是一直没有设立行省的原因之一,地域太过广阔,不下于另一个大明,四海在傲洲所探索的地域也只不过是沿海之皮毛。
以人口算,也就一市之规模。
以地域算,划分二十个行省都不足以管控。
各种奇葩的意见纷乱,甚至有人提出在傲洲设立国都,直接建国,另立一个大明,着实令人蛋疼。
就明生而言,此事却是不急,先以人口定论,市一级足以应付,待人口过百万之时再讨论如何建制亦是不迟。关键大明现如今正是发力的时候,尚没有精力大肆整治那片飞地。
永丰,无衣。
二地都是四海的粮仓,放眼望之,皆是稻浪,所产尤高过大员,也是明生敢于大肆征兵的底气所在。
其他几处行省都是顺其自然,诸如檀香岛,帝汶,苏岛,香料岛等地,各有所产,人口混杂,暂时还不是四海经营的重点。也可称其为掠夺资源之地,是给四海输血的。
安岛。
安岛总督府才是四海在大洋之上的真正前线。
如今马来半岛的几个关键点为四海所掌控,海路通畅,商货可直达安城。短短时间,安城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连接两洋之货物转运中心。
四海,大明货物源源不断输入安城,再经安城转卖至东吁,阿拉干,莫卧儿,印地南部诸邦。反之亦然,商贾可直接在安岛采买印地特色货物,运至南洋,大明发卖。
只一个新建之城,便令四海的出货量暴增,利润几乎翻倍,只关税便收到手软。
缘何如此?这便是流通的力量,分段经营,各有取利。
譬如旧时一艘商船走古晋至吉大贸易航线,一年往返最多两次,而今只需在安岛拿货,不需去往吉大,虽货物本身的价格有所提高,又被征收关税,但一年却是可以跑四次,甚至六次。单次利润减少,但以时间来算却是利润飙升。
四海没有提高货物的价值,但却加快了货物的流通。
安岛是天然的货物转运中心,但货物转运中心却不是四海的全部,棉纺才是安岛的核心。
就明生所在的世界而言,全世界只有两个纺织业中心,大明,印地。二者不相上下,各领风骚,但印地略有优势。无它,原材料充足,都是高原之地,棉花产量高,质地优,反观大明却是没有这般的地利。
也正因为如此,南洋棉布多从印度输入,这却是明生所不能接受的,需知工业革命自什么而起?纺织业啊。
自由竞争干不过,那就只能动用强力手段!
安城对输入南洋的棉纺品课以高额关税。话说我不入安城可不可以?可以,安岛总督府的舰队在海上等着呢,抓到便双倍征税,还要课以罚款。一句话,堵截印地棉纺织品输入南洋,大明的棉纺织品要将南洋的市场吃掉!
这一点,明生是下了死命令的,便是荷兰,英国,西班牙的船只也不例外,想要在南洋做棉纺生意?可以,去古晋拿货!
这便是垄断经营,损人而肥己!
安岛的作用还不至于此,岛上大大小小的棉纺作坊过百家,纺纱,织布,印染一条龙。
利用四海在印地的据点收购生棉,运至安岛,加工之后在安城就地发卖给前来采买货物的阿拉伯,英国,荷兰商人,当然四海的商人更多,诸如几个海盗头子莫不以此为业。
经彼等之手,棉纺织品可远销只萨菲,奥斯曼,甚至非洲东海岸等地。
话说人家凭什么买你的,在印地采买岂不是更为低廉?诚然如此。
然则去安岛采买货物的商贾,多是奔着生丝,丝绸,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去的,棉纺织品利润有限,属于附带品,顺手买之。
便如开车去超市采买,有几个会因为几根青瓜贵了就绕道去菜市场一趟?够不够油钱的?
那商贾为毛不在印地设厂呢?运生棉同运成品布料相比,显然后者更为划算。
对不起,四海之民禁止在四海之地以外设厂,印地的殖民地也不行!所有的工业都要留在四海之内,违者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