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城南碧翠--吴翠民和她的儿孙们 !
第一章农家淑女自幼勤勉善良有懿德
嫩稚肩膀分担粗细家务
●引言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人们多少回忆,却始终淡不去子辈对母亲,孙辈对祖母的种种思念。高尔基说得好:“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之高尚,母之伟大,使人仰止。让我们从童稚天真中去寻觅善良,从少年无暇上去发掘勤勉……这样,我们的思念才更显真实而多彩、深远而生动。
一
时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初三,在原湘阴县白水乡江家冲罗家屋场,也就是今汨罗市白水镇清明村四组的一户普通农家,又诞生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命。其父亲吴述生(1880-1934)为人正派,一位在村里颇有威望的农民,加之有些武功,所以被推举兼管族上和祠堂的事。这些日子来,他每天总要抽空来妻子床前看看包裹中红扑扑的漂亮小脸蛋,心中充满了喜悦和亲切感。几天后,为女儿取了一个好名字——吴翠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小翠英已有六岁多,长得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其时她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妹妹,他排行第六,而在女姊妹中,她排行第四。
一个阴天的上午,吴树生带着大儿子在离家约一华里的山坡挖土。出门时原本是阴天无雨,没想到老天突然转晴,太阳火辣辣的,大家都感到口渴,后悔早晨没带茶水来。
这时,在不太远的路上,一个人影出现在父子们的眼前。渐渐靠近时,大家才看清,原来是翠英,红扑扑的小脸显得很兴奋,头上的两只羊角辫随着快步而抖动,右手提着一个茶罐,左手握着两只碗,不用说,送茶来了。
翠英放下茶罐,茶碗,然后懂事地喊爹、喊哥喝茶。爹高兴地一把抱过小女儿亲了几下:“翠伢,是你妈叫你送来的吗?”
“不是的,妈早晨就带五妹看郎中去了。”
“哦,志伢子(即翠英的妹妹吴志明)咳嗽好几天了,还只有半岁大的人,是该带她去看看病。这么说来,送茶给我们喝是你自作主张的罗?”爹满脸堆笑地说。
“早晨子是阴天,晓得你们冒带茶去,太阳出来好晒人,口里干,我就送茶来了,嘿嘿。”
“聪明,聪明,真是个人精。”抱着翠英的吴树生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女儿的聪明之举而喜不自胜。
大哥吴纯先(1906-1979)也为有个聪明的小妹而喜悦。
这年收早插晚时节,翠伢子也跟着忙碌,陪母亲下田送腰餐、送茶水。恰逢放学回家的二哥看到了这动人的场面,其时正在读私塾的二哥(1909-1976)不过十二岁,却才思敏捷、聪敏过人,只见他象个大人一样娓娓道来:“这眼前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虽相距数千年,却又近在咫尺间。”
二
一九二四年,母亲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吴子赞。至此,吴家已有八个儿女,按年龄大小排序:大姐厚英、二姐细英、大哥纯先、二哥惠宣、三姐慈英、四姐翠英、五姐志明、满弟子赞。
翠英这时已9岁,她对这个小弟弟格外喜爱,不时窜到娘的床头,看一看这张可爱的小脸蛋。
子赞长到快一岁时,翠英便经常从母亲的手中把他抱过来逗乐。她在小弟弟面前自称四姐:“喊四姐吗?喊四姐吗?哦,快喊一个,四姐带你去走走。”待到子赞口齿不清地喊了一声四姐后,她不禁乐得大笑起来:“呵呵呵……”
农忙之际的某一日,翠英在屋内缝补衣服,忽然听到从母亲屋内传来子赞旳大哭声,她急忙循声跑去,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发出低沉的□□,鼻腔里流下好多血。她知道母亲有很厉害的高血压病,一旦劳累过度,便要卧床休息,严重时还会流很多鼻血。翠英连忙拿来毛巾替母亲抹干净血迹,又从屋里寻出西药丸子给母亲喂下……当天晚饭时,父亲为此事夸奖了翠英。
不久,一个远房亲戚来家里做客,他同情翠英母亲的处境,出于好心,便向翠英父亲建议:“老兄啦,不是我说你,嫂子已挨边五十岁,前后生了十一个(夭折了三个,活下来八个),持家理事,积劳成疾,加之身体有病,已未老先衰,恐怕不是久留之客。五个女儿,上头两个大的刚刚可以为家里帮扶、分担点,又出了嫁,下头三个还小。如今嫂子这身体怎能带嫩崽,何不把子赞送个缺儿无子的好人家……”此番话当即遭到母亲和翠英的极力反对。远房亲戚吃完饭后摇头而去。
晚上,父亲召开家庭会,他表示对远房亲戚的话有点动心。话刚落音,翠英便起身一把抱起母亲怀中的子赞,边流泪边说:“我今年已有十岁,爹原本打算让我去读几年书,长点知识,如今我已读了一年半,开开眼界就够了。我想好了,弟弟决不送人,我学不上了,留在家里带人、帮妈干活。”语音铿锵有力,使在座的人都惊讶这哪是十岁人能讲出的话。
父母对聪明灵泛的翠英情有独钟,想让她进学堂上几年学,兴许将来能有所作为,没想到她说出这番话来,而且态度还这么坚决。事后,不论怎么劝她也劝不醒,父母无奈,只好作罢。幸喜此时子赞已有岁多,从此,抚育小弟的责任就落到了翠英稚嫩的肩头上。
事实上,这时的翠英在日常生活中要完成母亲交待的任务已经够多,比如:纳鞋底、做布鞋、磨猪饲料、缝补衣服以及每年清明前后上山摘茶叶;农κ保挂涸鸾匆路⑸珍怪怼⑸仙娇巢瘛=邮苷樟献釉薜纳钇鹁雍螅溆⒕透α恕
那些年,主持全家家务的大哥吴纯生心中既高兴又感动,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妹妹每天竟然也能分担不少家务中的重活。
子赞长到四、五岁时,翠英便经常挽住弟弟做帮手磨猪饲料,这样既能照看弟弟,又没耽误干活,一举两得。在磨房,子赞挥动着小手向石磨喂料(主要喂那种蒸过酒的谷粒子,俗称谷糟)磨房内,翠英奋力扭动着腰肢用力推磨。石磨艰难转动时发出的声响,翠英气喘呼呼的呼吸,都显得那么的吃力。这是一个成年劳动力才拿得下的功夫,可翠英硬是霸蛮地做了,须知她才十三岁呀!
三
翠英母亲姓周,人称昭姑(1880-1933),娘家在今白水乡清明山村周家新屋。
一九二八年初秋的一天徬晚,外公病逝,母亲闻讯后立即回娘家奔丧。当时子赞才四岁多,当他发现母亲离去后,就找了翠英哭闹着要娘,要到外婆家去,任凭怎样劝说都不行。外婆家距翠英家两里多路,翠英无奈之下只得驮着弟弟赶去外婆家。
一路上,天色很暗,走得很慢,好不容易走到了,翠英一眼就望见了人堆中正在伤心抽泣的母亲,接着又看到了正在忙着接待来客的父亲。舅舅连忙过来,安排翠英和子赞到后屋休息。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姐弟俩独自在一间小厢房吃着干红薯皮,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眼前。
翠英连忙向母亲说:“妈,我去堂屋里帮忙煎茶、端茶好波?”
母亲望着女儿,悲恸的脸上显出怒容:“你晓得帮么哩忙,交待要你在家带好老弟,你就是不听话,还跑到这里来凑热闹。”说完便不容分说,走扰来揪女儿的大腿。为了让母亲消心头怒气,翠英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地站着任母亲揪。母亲揪完女儿又来揪小儿子,才揪一下,儿子就痛得大哭大叫……这时,一位舅舅闻讯赶来,一把拖住翠英说:“走,到前面堂屋里帮忙端茶去,子赞到妈妈去。”
因当地食俗,人人喜欢吃豆子芝麻茶,每逢红白喜事,主家会多派人手,不停地煎茶待客。来到堂屋,翠英有了用武之地,她身材矫健,心灵脑快,看事做事。别看她只有13岁,除了端茶、收碗,还要ψ哦似鸾徖藿缓笙虿韫薹叛巍⒎挪枰都爸ヂ椤⒍棺雍偷箍宓牟瑁钟伤推渌锩Φ拇笊舸笊┟嵌似鹨煌胪氲莞梦堇锴袄吹跹涞目腿嗣恰
翠英在堂屋里帮忙不到半个时辰就火了。在场的人七嘴八舌评论起来:
“这是哪家的妹子,做事这么麻利?”
“水滚姜辣盐适中,这豆子芝麻茶真的煎的好。”
翠英舅舅像发现了人才似的对坐在一旁的翠英妈笑笑说:“不是娘夸女,硬是这妹子会做事。”母亲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
翠英一连在外婆家帮了三天忙,送外公上山后,才和父母、子赞一道返回家中。从此以后,母亲对翠英刮目相看,家中大凡小事须要煎茶递水的活,都放手由翠英操理。
媒妁之言缘定毛家公子
●引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虽然包办婚姻在新青年阶层已成强弩之末,但普通百姓,芸芸众生,仍然受缚于婚姻包办,信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风俗。
翠英心灵手巧、聪明能干,且自学裁缝,无师自通,故此远近闻名。终能经媒妁之言攀高枝,嫁与豪宅大院城里人。她的风光出嫁和豪华婚礼,为她的人生赢得了一个华丽的开门红。
一
翠英很幸运,从小搭帮贵人相助,自学了裁缝技术。这位贵人就是他的二嫂胡玉乔(1906-2000)。二嫂并非缝纫师傅,因她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见多识广,在娘家做姑娘时看了不少关于裁剪缝纫的书。
自学缝纫,谈何容易!翠英在实践中遇到难点就去请教二嫂。二嫂总会打开专业书籍,边看边讲,这边翠英就按照听到的去实践。到后来,心灵手巧的翠英学会了变通,能灵活运用,操作技术更高更娴熟了,二嫂又反过来向翠英请教实践技术。姑嫂互教互学,都有很大长进。
当时农村的缝纫师傅是没有缝纫机的,全凭一双巧手,一大一小的两把裁缝剪刀,一软一硬的两种尺子,一块画粉,一只烧炭熨斗,一包针线。
二嫂和翠英虽然达到了准裁缝师傅的水平,却从未走村入户做过上门艺赚钱。只为全家老少做四季衣裳和床上用品。
年纪轻轻,就自学成了裁缝,而且做成的衣服穿在家人的身上都很合体,确实难能可贵。正所谓,衣不差寸,裁是关键。量身要精确,裁时根据各人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还要充分考虑到布料质地的缩水性等……这些,翠英都已成竹在心。凭着手上功夫,单、夹、棉、纱,她都会缝制;锁边、镶嵌、接缝、包钮、盘扣襻等,更是不在话下。
缝纫学成后,翠英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出落得身材颀长、体态健美、五官端庄、文静娴雅。
某日,翠英带着弟弟子赞来四舅妈家做客,四舅妈一时高兴,拿来自己诊藏的一件大红色起黄色隐花的旗袍,将其展开给翠英穿上,并连连夸赞身着旗袍的外甥女:“真是女长十八变,我们翠英人材好,身材好,穿旗袍就更不用说了。”
没等翠英回答,四舅妈又颇为得意的问:“好看吗?,好看吗?翠英连忙笑着回答:“好看、好看。”
“翠英,就送给你吧。”四舅妈慷慨地说。
“那怎么要得呢,咯样大的礼,谢谢四舅妈啦。”
四舅妈真心诚意地挨近外甥女的耳朵说悄悄话:“翠英,出嫁穿最好。”说得翠英怪不好意思地露出羞涩的笑容。
同来的子赞仿佛察觉到有什么瞒着小孩的秘密,便淘气地玩起了恶作剧,一把拿起桌上的剪刀,嬉皮笑脸地走近姐姐,假装要剪旗袍的样子说:“四舅妈跟你讲么哩悄悄话,不告诉我,我就要剪烂你的旗袍……”
子赞一边喊着,一边高高扬起剪刀,姐弟两嘻嘻笑笑围着大桌子兜圈子跑。幸亏四舅妈大吼一声:“疯够了吧,子赞,快把剪刀放下,遛尖的,伤了人怎么得了?”这才止住了这场闹剧。
回家后,翠英又抽空独自一人穿上旗袍,在娘生前常用的穿衣镜前照了分把钟,想起四舅妈所说的话,不禁面颊飞红……
二
吴翠英的家乡白水乡当时隶属于湘阴县,距县城约三十多华里。
当时县城各业兴盛,最繁华热闹的是三井头和东正街。由此北上,过丰厚街便是北正街。
北正街11号,住着一户姓毛的大户人家。当家人毛昱吾,是晚清的老秀才,一生娶了四个姨太太,但先前的三个均没有生育,只有四姨太生了一个儿子。这毛老秀才老来得子,爱如掌上明珠,却万万没想到这唯一的儿子在七岁时却因病夭折了。悲痛之余,年近古稀的毛老秀才为了实现为人之祖的夙愿,只得从嫡亲叔伯兄弟毛莲生的孙子中承继一个做自己的孙子。
毛莲生何许人也?籍贯湘阴,清朝光绪年间入伍进湘军,当年左宗棠统率湘军收复新疆时,因其作战英勇而受到左重用,官至守备,战功累累,后来在收复南疆的激烈战斗中不幸遭遇阿古柏侵略军围攻而壮烈牺牲。
毛莲生的长子毛楚蕃,其妻张氏,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毛梓琴,女儿名叫毛英早。梓琴三岁时,母亲张氏不幸病故,老秀才毛昱吾闻信后,即向叔伯侄儿毛楚蕃提出,想承继毛梓琴为自己的孙;毛楚蕃考虑再三后表示:“梓琴是我目前唯一的子嗣,承继过去是可以,但必须同时“兼祧”两家。若侄儿我续弦之后没能生育男丁,则梓琴仍是我毛楚蕃之子。若抑笊四卸。蜩髑俚笔羰迨逯铮恢迨逡庀氯绾危俊泵闲悴诺奔磁陌逋狻4稳眨交嵬と耍背⌒聪鲁屑唐踉迹┱律А
毛梓琴承继过来后,毛老秀才对他寄予厚望、要求严格,读书稍有怠慢,便会受到严厉的斥责甚至打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十五年过去,毛梓琴已有十八岁,长得一表人才。自小聪明伶俐的他,读了不少老书,又能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加之在县城当时最繁华的三井头与人合股开了一家名为“两全利”的百货商铺,属于有钱人,在湘阴县城颇有名气,人称琴相公。
在与当地老百姓的往来买卖中,毛梓琴结识了不少城乡客户.其中一位名叫杨金堂的汉子,家住白水乡周家老屋,是翠英母亲的叔伯亲戚.他得知毛梓琴尚未娶妻,便有意撮合为谋,将翠英嫁入毛家。他实话实说,夸翠英人才百里挑一、心灵手巧、勤劳智慧,无师自通学成裁缝……
杨金堂又在翠英娘家说起毛家和毛梓琴的诸多好处。其时翠英的父母均已辞世,翠英的哥嫂对于毛家这样一户好人家颇为动心。
杨金堂两头联系、游说,没想到事情竟然顺风顺水,一举成功。
女方已预先得知男方的年纪才十八岁,怕女比男大不妥,便将翠英的年龄改小了几个月。
那还是一个盛行包办婚姻的时代。男方毛老秀才将翠英的八字与其他几个入选的女八字予以重新抄写:每一个八字一张同等大小的红纸,再搓成纸砣放在同一个竹筒里摇几下,然后,毛梓琴屏住呼吸,心中默念“请菩萨保佑我夹出那个叫吴翠英的生辰八字”,然后神经严肃地将筷子伸进筒内,从中夹出一个纸砣,又满怀好奇地展开一看,竟然真的是吴翠英的八字!
这门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虽然男女双方至此尚未谋面。
黄道吉日定下来之后,双方都开始了婚前筹备。
毛梓琴承继到这边毛家做孙,家里只有他和祖父毛老秀才是男丁,人手不够,便从那边毛家将毛梓琴的几位堂兄弟请来帮忙,以当地高档次水平置办婚礼,无论物资采购、住宅装饰、新房布置、喜宴筹办、婚帖发放、茶酒接待等,均分工到人、落实到位,有模有样,井井有条,准备充分。
其时翠英的父母已去世,家中诸事均由大哥做主。在家庭会上,大哥诚恳地说:“翠英这些年勤勤恳恳,舍得做,为我们吴家做得有贡献,这是大家都看到的。翠英的婚事一定要办得风光些,出嫁酒要丰盛些,嫁妆也要丰厚点。大哥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当时,翠英头上的三个姐姐,大姐吴厚英、二姐吴细英、三姐吴慈英均已出嫁,二哥吴惠宣已出外谋生,参加家庭会议的人员只剩下大哥吴纯先,大嫂邵仲美,二嫂胡玉乔,年方十四岁的五妹吴志明、年仅十一、二岁的满弟吴子赞,还有大哥与二哥那几个只有几岁大的儿女。
大哥在家庭会上所作的承诺,都在翠英的婚礼前后兑了现.
三
翠英结婚前一天,由大哥掌手,在自家屋场办了十几桌出嫁酒宴。宴请亲戚朋友和平素相交密切的乡亲。收到请贴的客人都来了,甚至没收到请贴的也来了,婚宴现场座无虚席,人气旺盛、充满喜庆,酱渡τ铩
一阵鞭炮声骤然响起,随着“上菜啦”一声吆喝,颇为丰盛的大海碗杂烩、肉丝、土鸡、八宝果饭、炒肚片、糖醋排骨、整鱼、扣肉等“八大碗”开始端上桌了。
此时,平素不善言谈的大哥清了清嗓子高声讲道:“各位父老乡亲,亲朋戚友,明天是我妺翠英结婚大喜之期,今天办出嫁酒。承各位看得起,光临寒舍,不胜感激。翠英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今天冇得什么好菜,请大家多喝几杯酒。”
接着,本次酒宴的“都管”,一位年约五十多岁,身穿长袍的男人也即兴说道:“方圆几十里都晓得,翠英是个勤劳、贤惠的好姑娘,明天是我们江家冲罗家屋场的好姑娘出嫁,今天我们来为翠英送行。来,让我们举起酒杯”,“都管”说到这里,环顾四周,见喝酒的都举起了酒杯。然后提高了嗓音说:“祝翠英夫妻恩爱,生活美满,早生贵子。”说完,“都管”与在场喝酒者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宴席进行中,翠英又喊了大哥一同向客人敬酒。宾主互敬互答,现场又增添了热闹气氛。
菜肴味美量多,大家都吃得有味尽兴,酒醉饭饱之后,各自满意而去。
第二天,朝霞满天,好一个黄道吉日。翠英起得很早,走出家门,乘着黎明的曙光,满怀留恋地环顾四周,此时,她发现故乡确实很美。这里属于丘陵地带,罗家屋场是一栋坐西朝东、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处于南北西三面小山绿树环抱之中,东面是良田秀水,一年四季迎接朝阳,当时的农民能有这么一栋房子是令人羡慕的。
家乡的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京广铁路从这里过身,乡亲们到白水车站只须走五华里。从白水站搭火车去长沙只要几十分钟。从这里往西距湘阴县城二十八华里,走乡间老路,翻过岭就到了长康的金鸡山,再从长康经劳溪桥,很快就进入湘阴县城。
翠英在这里度过了将近十九个年头,这里山好、水好、人好,如今将要离开这里,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到这里,翠英便觉得眼睛发热,差点流下眼泪。这时,耳旁传来二嫂的呼唤声:“翠英,快回来,吃了早饭早点收拾打扮,就要做新娘子了,还在磨磨蹭蹭的。”
“好,我知道了,就来。”翠英抹了抹眼睛,毅然转身回家。
匆匆吃过早饭,翠英在二嫂的精心打扮下,变成了一位简直能上得画的大美人。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新郎的取亲花轿。
四
男方这边更加忙碌,迎亲队伍天没亮就出发了。新郎戴着大红花,骑着白骏马,率领乐队、轿夫及两顶花轿等一行,早早就来到翠英家门口。四周乡邻纷纷兴高彩烈地围了过来,场面很是热闹。新郎从马上跳下,显得动作潇洒、形象健美。他客气地向岳丈家人敬献礼品,向围观的乡亲分发喜糖、派送红包。之后,为了赶吉时,一身新娘打扮的翠英被二嫂等人簇拥着走出门。直到此时,新郎才第一次看到新娘的容貌,只见她身材高挑、面目娇美;这边新娘也飞快地瞟了一眼新郎,但见其相貌堂堂、文质彬彬;双方都不由心中暗喜。
在即将上轿的那一刹那,眼圈红红的翠英转身走向大哥,然后双膝跪下,梓琴见状后迅速跪到翠英旁边。翠英说:“大哥,娘死爹不在,长兄当父,父母恩重如山,请受我诚心跪拜。”梓琴也激动的开口道:“大哥在上,请受妹夫一拜。”
大哥连忙用双手扶起翠英和梓琴,感概不已地说:“你们只管放心,有我在,吴家就不会败落。今后,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娘家。”翠英说:“大哥,以后吴家主要靠你,你的担子不轻,要多保重啊。”翠英说完,打算转身上轿,毛梓琴灵机一动,一个健步跨向前,双手稳稳地托抱起翠英,然后将她送进花轿。此时,送亲的二嫂已上了另一顶花轿。新郎梓琴跃身上马,鞭炮鼓乐齐鸣,轿夫起轿开步,一路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返回县城。
上午约十一点钟,迎亲队伍到达北正街11号毛家宅院。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锁呐声大作。新娘被送亲的二嫂和新郎家的人引出花轿,随后,踩着一直从大堂延伸至大门外的长长红地毯,在众亲友注目下,款款步入厅堂。新婚嫁妆的挑担亦随之进门。
毛家宅内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显得流光溢彩,大门的新婚对联用的是颜体字,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下联:同心伴侣喜□□。横批:喜结良缘。其字雄健深厚,书法遒劲。
大堂中央,那镶金的大红喜字在点燃的龙凤烛下熠熠生辉,室内所有家具都用大红绸缎覆盖,洞房的婚联用的柳体,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下联:灯花笑对含羞人。横批:鸾凤和鸣。其字体势劲媚,骨力道健。新婚床上,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四种果子摆出了早生贵子四个大字…
良辰吉时到了,新郎毛梓琴头戴礼帽、一身红色马褂,新娘翠英头结金饰发髻,身着红色起黄色隐花旗袍,新郎新娘并肩挨膀,双双跪在供桌前铺了红毡的地上,随着婚礼主持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喊声而忙碌地叩首……然后,主持人高声宣布:“婚宴开始了。请各位嘉宾开怀畅饮。”
那是一席充满地方风味,以海鲜为主的丰盛大餐。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接踵而上,五彩缤纷的烟花腾空而起,喜庆炮仗遽然轰鸣。一对新人在伴娘伴郎陪伴下逐桌向宾客敬酒,此时的宴席上已充满了欢声笑语。
面对毛家婚俗重传统,礼信多的规矩,翠英都能从容应对、显得大方出套。这多亏了二嫂之前对她进行过婚俗礼仪的教导。而且幸亏有二嫂送亲,二嫂能言善语、见多识广,毛家一些名目繁多的礼节,她都处理得周周到到,为吴家人争了光。
入夜,毛宅百烛齐燃、灯火辉煌。“毛家琴相公娶了一个好媳妇”的喜讯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