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二十四章 重振丝绸之路先要看凉州

第二十四章 重振丝绸之路先要看凉州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169章 重振丝绸之路先要看凉州

    丝绸之路开通后,凉州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关内外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汉朝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凉州是从长安向西的必经之路,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汉书·地理志下》明确说到汉武帝时代控制与经营河西地区的目的:“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

    西汉初年,匈奴占据河西之地。为解除西部边境的威胁,打通西域,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军西征,进攻河西,把匈奴势力彻底赶出了河西。

    西汉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

    为了保障丝绸之路交通线的畅通,西汉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具体措施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重点是联合月氏、乌孙制衡匈奴,之后,重点逐步转向威慑和征服西域诸国。

    东汉初期,匈奴又强大起来,重新夺回了西域诸国的控制权,丝绸之路一度中断。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

    东汉王朝继续沿用西汉时期的国家战略,通过军事、外交等手段,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但无论是西汉的“远交近攻”,还是东汉的“三绝三通”,都离不开凉州这个重要的基地,有关丝绸之路畅通的军事行动,诸如军事集结、后勤支持、战马供应等等,没有凉州的前突地位及战略支撑,是不可能实施的。

    因此,在两汉时期,凉州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且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及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丝绸之路的“通”与“绝”,映射着丝路文明的繁华与衰败。

    西汉采取“断匈奴右臂”的行动,目的就是隔断匈奴与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分化羌胡与匈奴的联盟,这就是所谓的“隔绝羌胡”策略。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遂开河西四郡,以隔绝南羌,收三十六国,断匈奴右臂。”

    只有隔断匈奴与西域诸国及羌胡的联系,才可以减弱他们对抗汉朝的能力,从而促进汉朝对于西域的统一。

    而凉州,就成为隔断匈奴与羌胡联系的战略要地。与之相反的是,两汉时期,匈奴也想方设法与羌胡取得联系。这种“隔绝”与“反隔绝”的斗争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

    匈奴一直想与羌胡联合,想夺回河西四郡,故屡次派遣使者前来联合、引诱诸羌叛乱。因为两汉对凉州的牢固掌控和不断经营,导致匈奴与羌胡的多次联合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东汉时期,凉州的这一战略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后汉书·任延传》记载:“延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

    “北当匈奴,南接种羌”,说出了凉州承担的“隔绝”之重任。

    汉明帝是继续沿用隔绝之策,逐个击破,彻底打败匈奴。东汉朝廷认为此计可行,令耿秉、窦固等领军出屯凉州。

    汉朝在西北实施的每一项有关“隔绝”的战略,凉州都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凉州,成为执行“隔绝羌胡”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实施地。

    两汉时期,凉州成为汉朝经营西域、开疆拓土、击败匈奴的重要前沿基地,为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凉州作为前沿基地,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拥有凉州也就拥有了整个西域。

    汉武帝占据河西之后,汉王朝开始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通过军事和外交的努力,几经反复,汉文化终于实现了在西域地方的有效扩张。

    因为楼兰攻劫汉朝使节,梗阻丝路,西汉派赵破奴兵出河西,攻破姑师,俘虏楼兰王。

    汉武帝在凉州刺史部所辖范围内集结大军,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征讨西域大宛,获三千余匹汗血宝马凯旋,威震西域。

    汉武帝远征大宛,这是一次伟大的长途远征,不仅重新开通了西域商道,也为日后汉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

    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改楼兰国名为“鄯善”。

    西汉侍郎郑吉率兵1500人屯田车师。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任郑吉为西域都护。所有这些胜利,都离不开凉州刺史部管辖地的倾力支持和后方依托。

    东汉初年,匈奴占据了部分西域地区,凉州又成为出击匈奴、收复西域的最前沿。

    东汉王朝派遣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

    大将军窦宪出镇凉州,后以此为后方基地,平定匈奴。即使在东汉后期,凉州依然为争夺西域贡献力量。

    可见,整个两汉时期,凉州成为朝廷经营西域、击败匈奴稳固的桥头堡垒。

    西汉扬雄认为凉州是京都长安的门户和屏障。东汉名将虞诩认为,如果放弃凉州,那么京畿地区便成为边塞,从而使皇家园陵失去屏障。

    汉朝还在凉州地区筑长城、立亭障、置烽燧,以加强防御措施。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之后,汉王朝就下诏修筑自永登经武威至酒泉的长城。

    汉长城按墙体和壕沟(壕堑)两种形式修筑,其间燧、墩、堡、城连属相望,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遇到敌情,烽燧递传,日达千里而至长安。

    险要的地理位置以及雄兵、要塞,让凉州成为守护长安的坚固屏障,也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

    西汉占据河西走廊之后,逐步开始在河西四郡屯田。这是西汉在河西地区屯田的开始。由于河西一带水资源丰富,且土地平整,军民屯田的积极性很高。

    凉州是西汉时期最早实行屯田制的地区之一。西汉为经营这一地区,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把中原地区的贫民迁徙到河西屯田。

    随着移民屯田政策的不断延续,到了西汉中晚期,凉州的农耕经济规模,逐渐超过了传统的游牧业,商贸交流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趋接近中原地区。

    从西汉开始的屯田,是凉州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开发。到了东汉,凉州的农田水利、教育文化继续发展。

    与逐年发展的农业相辅相成的是,凉州传统的畜牧业仍然十分发达,《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凉州的农牧业经济不断发展,为两汉抗击匈奴、远征西域、镇压羌胡叛乱提供了后勤保障及大量战马,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