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惊世产量下的质疑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惊世产量下的质疑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对江山社稷,对天下苍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饭吃,而这里的饭,无非就是五

    朝代更迭,王侯将相一片烟云。岁月经年,历史尘埃只剩一重砂砾。可无论是谁,中原王朝的百姓们都是靠着五谷活下去的。

    现在,郑和将带来新的粮食品种,五谷将演变为六谷,这将永载历史,成为一座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丰碑!

    解缙清楚,若朱允炆说的是真的,郑和带来了新粮种,且在大明开花结果,养活了大明百姓,别说是给郑和水师圣人待遇,就是给他立生祠,给他下跪都不为过!

    杨士奇深深震撼,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辈子竟能见证如此历史大事件,并参与到其中。

    郑和,玉米,新的粮食,新的农作物,也将是新的时代!

    “那这土豆?”

    解缙很是好奇,这名字有点奇怪。

    朱允炆想起土豆的味道,不由地吞咽了下口水:“这土豆虽不算六谷之内,却是解决饥荒的利器。你们不知,这土豆产量惊人,一亩产量少说也有十几、二十石。”

    “什么?”

    解缙、杨士奇瞪大双眼。

    十几、二十石?

    皇上啊,你没开玩笑吧,南方最好的水稻田,一亩地别说十石,就是三石五斗都够呛啊。

    这土豆能收十几石?

    “皇上,当真吗?”

    杨士奇犹豫了下问道。

    解缙看着朱允炆,和杨士奇一样有些疑惑。

    郑和还没回来,这些农作物也没在大明种植过,皇上怎么就知能收多少?

    可怀疑朱允炆的判断又有些无力,要知郑和远航,肩负的使命是朱允炆给的,也就是说,朱允炆早就知道这些农作物在哪里。

    杨士奇的疑问,事实上并不是问收成,而是问朱允炆为何会知晓这些。

    朱允炆自信地说:“郑和说产量喜人,足见不虚。真不真,种一年就见分晓。但为了慎重起见,可以对外宣传土豆亩产十石。至于这番薯,就对外宣传亩产十五石吧……”

    种子换了环境,会不会有适应问题、减产问题,这些都不确定,直接宣传二十石,恐怕百姓也难以接受,万一耕作不好,达不到二十石,也有损朝廷颜面。

    解缙、杨士奇被这超高的产量砸晕了,听皇上的意思,番薯宣传十五石已经很低了?

    若真是如此,那大明将在未来三五年内,彻底解决百姓吃不起饭的问题,哪怕是灾荒时期,也不愁粮食补给。

    如果粮食大丰收,每一户人家家中存个一年半载的余粮,那大明江山将会何等稳固!

    威胁江山社稷的,是没有饭吃的流民。

    若大家都吃得起饭,待在自己家里,何愁大明江山不百代?

    “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一个新时代。既然郑和要回来了,那就将消息告诉所有人吧,让牺牲的水师家眷们也清楚,他们亲人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朱允炆的声音传荡在大殿之内。

    解缙、杨士奇领命。

    半个时辰后,建文报的匠人们收到三篇文章:《大明出圣人,郑和水师的真正使命》、《五谷变六谷,丰登新粮种出世》、《郑和将带回亩产十石、十五石的粮食》。

    一看署名,匠人们再也无法淡定。

    朱允炆、解缙、杨士奇。

    好嘛,大明皇帝与内阁两位阁臣一起发表文章,这可是建文朝头一次。

    建文报的匠人连忙雕版,为了扩大刷印量,宣传司官员甚至动用特权,征调了民间作坊同时雕版印刷,并在翌日一早,以五万份的发行量先行售出。

    这一日,建文报在短短一个时辰内脱销。

    张泽抢了一份建文报,连忙跑向客栈,来不及敲门,冲入到房间之中,对母亲与妻子喊道:“朝廷发消息了。”

    张母看着冒冒失失的儿子,不由地训诫:“要稳重,你将来可是要当官的,如何能没点沉稳?”

    刘氏在一旁笑着。

    前些日子得知郑和的消息,不久后水师都督府就将一家人都接到了京师安顿下来,免费吃住,等待着郑和水师的归来。

    可待在京师里也难熬,没有几个认识的人,连说话都没地。

    张泽才不管什么稳重不稳重,擦了擦眼角,将建文报递上前:“娘,朝廷说大哥他们是去遥远的未知之地,寻找新的粮食作物了,现在他们回来了,带着新的粮食作物回来了!”

    “新粮食?”

    张母眼神发亮。

    作为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如何不知道粮食的重要?自己的儿子,竟然是去寻找新的粮食去了,这世上还有其他新的粮食吗?

    张泽连忙凑到母亲身旁,指着建文报:“娘,我念给你听。这一篇文章是建文皇帝亲自写的,你听:古有孔丘圣人,燃文教于天下,兴盛中国之文明。今有郑和圣人,率水师于远洋,取粮种于吾民……”

    另一处客栈中,十五六岁的李淳也拿着建文报,念给父亲李宝等人:“玉米者,当为第六谷,亩产与稻相当,二至三石;土豆者,亩产少者十石;番薯者,亩产少者十五石……”

    李宝手微微颤抖,一拍桌案:“这,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你确定没看错?”

    李淳仔细看着建文报上的字,点头:“爹,没错啊,建文报上写的就是十石、十五石。”

    “一派胡言!”

    李宝踢翻了一旁的凳子,愤怒地喊:“朝廷怎么能放空话,在这报纸之上大放厥词。我老汉治田二十年,从未听闻过还有亩产十石的农作物,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们!”

    李淳看了看落款的名字,对愤怒的父亲说:“可这是内阁大臣杨士奇写的,上面两篇,是建文皇帝与内阁大臣解缙所写……”

    李宝冷哼:“杨士奇咋啦,皇帝咋啦,他们种过地吗?还亩产十石,简直是愚弄我们!”

    李淳也有些难以相信世上有如此巨大产量的农作物,可杨士奇、解缙的人品是立得住的,何况还有建文皇帝,他可是天子,若是公然撒谎,来一个“亩产戏百姓”,那是很失民心的事,作为一代英主,绝不会做出这种事。

    除非,这个数据是可靠的。

    李淳看着气呼呼的父亲,低声安抚:“会不会是郑和和大哥他们回来了,告诉了朝廷这些消息,然后朝廷才刊印出来的?”

    长达近五年的远航,估计是跑到天边了吧,弄点神奇的东西回来也应该合理吧?

    李宝顿时噎住。

    是啊,朝廷迟迟没有发消息,也没有公开郑和水师船队的使命,直至郑和快到金陵的时候才刊印出来,公告天下,本身就有着求稳、慎重的意味吧。

    难道说,这是真的?

    可世上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巨大产量的农作物,恍惚,如梦。

    御史董镛看到建文报的内容,瞪大双眼,连忙跑去都察院,去找戴德彝和练子宁,一到里面,发现已来了不少人,议论纷纷,无外乎是郑和、新型粮食、超高产量的事。

    一个御史喊:“内阁如此轻佻,乱写文章,扰民误民,当弹劾之!”

    另一个御史接茬:“内阁焉知粮食产量,虚报夸大!诸位,我朝竟出来两个不食肉糜的阁臣,我等若不弹劾,岂不是枉做御史?”

    戴德彝盯着建文报上的内容,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练子宁也没有理睬众人的嚷嚷,对戴德彝说:“皇上、两位阁臣联名发文,这本就是不同寻常之事。虽这里有夸大之词,令人难以置信。然虑及内阁稳重,皇上远见,加之郑和水师船队回京不远,这文章怕是虚不了多少。”

    戴德彝抬起头,看着练子宁:“你听闻过亩产十石?”

    “没有。”

    练子宁坦然。

    戴德彝继续问:“史书中可有亩产十石的记载?”

    练子宁摇头,从未有过。

    戴德彝面色严肃,将建文报递给练子宁,起身道:“亘古不曾有过,难道到了我朝就有了?若真是如此,给郑和封个圣人,哪怕是给郑和水师所有将士都封个圣人,我也认了!可就怕这文章作假!”

    练子宁将报纸放在一旁的桌案上,淡淡地说:“解缙与杨士奇哪个不是珍惜名誉之人?皇上更在乎民心,若没有十足把握,这报纸能刊印出来?你要知道,外面可都卖疯了,一报难求,其热度较之大阅兵还甚!”

    戴德彝在意的就是这一点。

    一方面是无法认可的超高产量,惊人惊世,无法令人相信。

    一方面是内阁与皇上的亲笔文章,字字千钧,无法不让人相信。

    极端的认知冲突,令人陷入苦恼。

    震惊世人的建文报,在这一刻引动了京师,无论是百姓、商人,还是士子、官员,都被郑和的使命,神奇的新粮种,巨大的产量给震撼。

    若不是内阁大臣、建文皇帝的署名在这里挂着,估计建文报能被人给骂死。就这样,还有几千人跑到宣传司询问是不是刷印错误,哪里有亩产十石的……

    伴随着争议,消息传播的更快了。而郑和水师的伟大使命,也被赋予了超越世俗的神圣性,他们是为了世无饿殍而远航,是为了所有人吃得起饭而远航,是为了天下苍生而远航。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大明江山,子孙后世,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