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美育散论 !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教育作用为人们所共识的现实。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美育,也是人类自身美化、自身建设的一个方面,并且是特定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传播下去的手段。它是以生动、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唤起审美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审美者情感体验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荡胸怀、催人奋进的教育目的。另外,美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使人的道德达到美的升华。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爱好美与强烈追求美的广大青少年有着特殊的价值。美育既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从教育本身来看,美育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应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需要有中介,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这就是说,以中介和转化——中转关系,才能说明它对其他方面是怎样渗透、补充的。美育既作为德、智、体、劳的基础,又把各育归结为美的目标的意义和作用。也正是这些问题才显示着新时期美育的本质意义和整体反应的性质。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想意识,在人类从奴隶制时代就已经产生。古希腊雅典人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而且强调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相互配合。古希腊的这种教育被称为“完全教育”,一直被视为人类理想教育的雏形。
在西方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审美理论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感染力,它可以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
方式不适合,心灵也就因此丑化……他认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判断一切艺术和自然界的美丑,对丑陋加以排斥,对美好的就会赞赏,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为理智的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则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乐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由此可见,无论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和近代的教育家都对美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盲目的,而是来自当代的政治和社会实践,这种重视从理论认识的角度对美育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每个人,其生理和心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对人的教育应该从整体着眼。如何更好地避免片面教育而有效地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呢?生物进化学家达尔文认为:“欲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理得到健康和保持,必须从儿童时代起就重视美育的训练,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用自身的成长感受论证了这一论断。据说,30岁左右的达尔文对诗、音乐、戏剧、绘画等都很感兴趣,后来许多年达尔文失去了接受这种艺术教育的机会,结果他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的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高级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我也想,一个比我具有更高级、更为全面统一的意识的人是断然不会像我现在这样的。
假如我能够再从头活一次,我一定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内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达尔文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昭示了美育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美育的重要意义。那么,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应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实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的协调统一。正如有人说:教育科学之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首先要使人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只有通过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能完成。所以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这个任务。审美教育应既包括以艺术为手段的艺术教育,又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为手段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教育。可以说凡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情感的,都具有审美教育的性质。如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美,日常生活用品的美,英雄人物心灵的美,各种艺术形象的美等,都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审美的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实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
人的审美观、审美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无论审美对象,还是审美主体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是由于社会观方面产生了客观世界的美,也在主观方面产生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意识。但个体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建构却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培养人们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的感觉、知觉、情思、想象、理解等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和相互协调。因此,审美教育就是运用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产品和总结出来的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规律来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审美创造力,与此同时,又把那些因贫困和不合理的片面教育而失去的感受力恢复和发展起来。使个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谐调的心理结构对美的形象或形式作出正确反应,从而促进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行为的高尚、心灵的完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像达尔文指出的那样,欲使自己和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从儿童时代就要重视美育教育。
由此可见,美育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近年来的美育研究成果表明,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局限于狭义的美育,美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培养艺术家而施教,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育的内容应该包罗一切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
个性是指人格的差异性,是经过遗传中的转换过程产生的一种个人独特的特征和能力。正是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区别开来的整体特征,才构成了整个社会这一有机整体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人才,而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因此,全面发展教育是必须以个性的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它不是一个伴随着身体成熟而成熟的过程,因为个性的发展还同时包括情感、思维、判断、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的成熟,而这些特定的心理能力的成熟必须由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逐步地成熟,这个过程是社会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个性中那些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心理定向的形式,审美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它又是和其他三育相辅相成的。以德育来说,美育通过美的事物陶冶人,使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志趣以及对美的理想和追求,这自然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就德育课本身来说,如果能贯穿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的原则也必然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普遍证明,生硬抽象的说教、千篇一律的灌输效果不好,目前,思想教育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使德育面临危机,有人提出通过美育的桥梁进行德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使德育和美育有机结合的努力,无疑有助于克服片面性。同时,美育也有助于智育的发展,美国的罗杰·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人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有关,而右半球与知觉、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美术、几何空间的鉴别能力。由此证明正确实施美育,促进右脑功能的提高,对于发展健全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它所提供的感性形象和感情力量对社会审美趣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直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美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目前学校美育现状的困境,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同时,也由于对美育本质的模糊认识所致,原因之一,目前美育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而学校美育的力度与这种干扰的强度不成比例,形成了反差,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其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之二,学校美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显得可有可无,其重要性在思想上得不到确认,在课程安排上也就得不到保证;之三,目前学校美育的目的和内容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导向的目标感不强烈,造就新型文化品格的目的尚未真正确立。同时美育的形式也偏于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人的文化品格的重建尤显急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展美育的作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切实加以实施,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一个高效能的美育网络,使我们的美育工作能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