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美育散论 >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美育散论 !

    一、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们认识到通过音乐审美达到教育目的,并付诸实践,有着很古老的历史。

    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他方面的修养,再加上音乐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如《论语·泰伯》“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把音乐作为鼓舞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儿童要学唱赞美诗和军歌。雅典教育体系更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目的是密切配合德、智、体的教育,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论教育》),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大陆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教育,音乐长期拥有它的教育地位,被保留在所谓的“自由七艺”(Sevenliberalarts)之中,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梁启超就曾大力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说:“盖欲改造国民的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1904年前后国内兴起新式学堂,并逐渐设置“乐歌”课,学校唱歌成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新风尚。辛亥革命后,教育家蔡元培提出:

    “美感教育则为达到实体世界的手段,”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当时的学校规定设图画和唱歌课,后来在反帝、反封建的长期革命斗争中,音乐成了鼓舞群众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教育确立为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统一,他们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审美教育应该成为**社会人们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当代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以及社会生活中艺术审美活动的广泛发展,向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如提出音乐艺术要广阔、更多样的社会功能为教育服务,从观念到措施,从内容到方法,都要人们去思考去研究。

    二、以音乐审美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在漫长的教育史中,音乐艺术曾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长期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虽然各个时期有兴有衰,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了下来。

    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们都曾不同程度地重视音乐的教育价值,但大多不以德育代替艺术,中国古代是在强调“礼”

    的同时,加上了“乐”来补足“礼”,俄国哲学家、教育家柏林斯基把二者的关系比喻为“亲姐妹”,在他看来,道德启迪人的理智,美育激发人的情感,并通过情感的中介,陶冶人的性情,以提高人的道德情操。今天,道德与审美更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时代的特征,是不能简单地互相代替的。美育还启迪人的智慧,而且人们愈来愈发现,音乐具有增进人的聪明才智,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广阔作用的同时,美育本身就需要智育作为必要的条件。

    今天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如此广泛,有的已经超出了美育本身的范围,但绝不能因此改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活动的性质,学校的美育手段也绝不仅限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相对窄小的范围内,作为学校的教育任务,美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过程之中。然而,艺术科目,却仍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因为它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传播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应当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培养少年儿童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艺术美的教育,对于音乐课程来讲,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关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音乐是开放的、多元的,但这种宽松的文化环境也就使得音乐艺术呈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态势,纷繁的音乐通过多种现代媒介进入校园,进入家庭,不可抗拒地渗入一个个审美心理尚未成熟的心灵,致使官能愉悦取代了审美的选择,主观直觉喜好取代了客观审美标准,一个个良莠不分,美丑不辨的“非音乐的耳朵”也就应运而生了。另一方面,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经典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又太少,致使更多的青少年没能充分感受和体验真正美好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因此,重视和积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别判断能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对音乐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当今,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宏伟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问题和整个民族的智力开发问题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一环的音乐教育也在进行改革。音乐教育的进步,必须依赖整个教育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特点的正确引导。

    音乐学科内容包括四个方向: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对音乐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淡化“双基”概念,强调审美素养,在“双基”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淡化“双基”概念,强调审美素养,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成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文化的情感联系,从而获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

    2.精选艺术作品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教材,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经典作品,整个世界进步文化中的音乐典范作品。要合理安排民族、外国、历史和现代音乐作品的比例。

    3.研究、改进符合音乐审美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学方法和理论应建立在心理、生理、美学、教育以及音乐本身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上,这种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别与创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要研究继承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秀传统,总结几十年来广大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实践,及时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的新鲜经验和精华,通过反复的教育实验,尽快建立起具有现代教育水平,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