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唐重生兵王 !
(ps:有票吗?收藏了吗?呜呜呜)
很多人不理解,韩啸为什么要在“鲜味楼”阳台上,将各种面食的做法展示出来。
而且,展示了面食的做法还不够,之后他又展示了各种炒菜的做法。
有人说他傻,有人敬他无私。
但满朝朱紫,真正明白他心意的人不少。
不然李渊也不会特地过来。
这些饮食的传播,是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看似事情不大,但是要知道,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苦百姓是没有机会挑剔食物的。只有百姓慢慢富足了,才有富余的精力和财富去享受生活。
随着韩啸各种面食和炒菜的推广,各个水力磨坊的生意大好。
还有就是西山的铁锅脱销了,东市的肉食市场一下子火爆起来,长安城外那些百姓家的鸡蛋成了抢手货。
于是,当晚辩战的主题就变成了“论饮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讨论的结果是,围绕着炒菜等饮食的兴起,城外各个村庄组建成规模化的养殖团队。
渭水边上养殖鸭、鹅。西山边养殖猪和鸡。
至于牛羊,突厥多得是。虽然现在突厥与大唐的关系已经不是很融洽,但花钱去买的话,那些游牧民族也不是傻缺,还是乐意卖的。
说到突厥,虽然韩啸对他们不感兴趣,但是每天到“鲜味楼”吃烤全羊的突厥使团是真的出手阔绰。
就这样,在整个长安城陷入美食狂欢,并且向大唐四处扩散的时候,五月,过完了。
大唐武德三年,六月初六。
大唐建国三周年庆典。
昨晚长安城没有宵禁,因为禁不了。最新统计,长安城里里外外,加上西山,有百姓五十万出头。
这是有史以来,天下聚集百姓最多的一座城池。
昨晚看时,城里城外就是一片欢腾。
无数面写着“大唐青年精英团”的旗帜在大街小巷穿梭,唤起所有百姓的热情。
时至今日,这面旗帜下聚集的,已经不仅仅是当初那些领头的勋贵子弟。更多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他们要为建设强盛的大唐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辰时开始,整个长安街开放,但其中的主干道被戒严。大道上两排执金吾身穿明光甲,手持金枪,身材魁梧。这是大唐皇家仪仗队,代表着大唐的脸面。
大道中央是朝中大臣和外国使团行走的地方,等会的阅兵仪式中的军队也会从这条道上行走。
大道两旁是笔直的红叶李,代表了李氏江山的红火。树下是连片的鲜花和绿草。这样的布置在千年后,就是个小县城都是这样的,但是在千年前的大唐,这一切,美极了。
街道两旁的窗户光鉴照人,大红的丝绸扎成的彩花、鲜红的成串灯笼、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韩啸将后世仿古风景区的布置都搬了过来。特别大街上是隔着不远就有一个垃圾桶,一个拐角一个公厕。
所有的百姓站在道路的两侧,将整个长安街两边挤满。何止是长安街,整个长安城都是满满当当的,所有人都等待着观看为大典准备的盛大仪式。
皇城外,“正衣冠”大镜之前,搭起了一丈多高的台子,上面铺满红地毯。李唐的文武百官和各诸侯的使者都是盛装出席。
李渊身穿玄色上衣、朱色下裳的冕服,冕服上下绘有章纹。头戴十二旒冕冠,黑色的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穿插着玉笄,与发髻拴结。笄的两侧有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乃是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之意。
其他皇子大臣个个都是簇新的朝服,身上装饰古朴悠然,既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有大唐新兴的强盛,显得精神抖擞。
韩啸也是一身华贵的云纹爵服,因为是武勋,腰间还配了一柄长剑。
那剑看上去很是华丽,每个武勋腰间都有一柄。剑是西山最新冶炼的百炼钢然后由骊山锻压机锻压出来的,所以一次性成型几百柄,都是一模一样。
不过这剑看着漂亮,具体好不好用,还没试过。那些勋贵也就是刚才到得会场时才临时配发的。有点纪念品的意思。
“咚——咚——咚——”
随着鼓声响起,整个长安城都渐渐安静下来。
“前隋无道,大唐武德皇帝顺天而行,立国三载,国富民丰。今日皇帝陛下祷祝上天,为我大唐万民祈福。”
历经三朝的萧瑀是今日的主礼官,他率先走上高台,宣布大典开始。
今天的大典,加入了不少韩啸的建议。比如萧瑀手中的金黄色卷轴,满城共有八十八份。当鼓声响彻全城之时,那八十八位手持卷轴的书生一齐高声宣读,全城百姓同一时间都能听清。
听到皇帝祈福,满城百姓都跪了下来。
在庄严肃穆的礼乐中,威风凛凛的“大唐神武军”及皇帝銮驾鱼贯而出。皇帝李渊当前而立,百官齐列,文武百官按官衔高低排列仪仗,“外国使者”以受大唐皇帝封赐大小依次排列,向皇帝朝贺。
李渊摊开手中的金黄卷轴,宣念祈天祷文。
这份祷文也是听取了韩啸的建议,将晦涩难懂的部分换成百姓听得懂的内容。其中既讲述了大唐开国以来的丰功伟绩,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又直白的宣告,大唐将要一统天下。
其中还特别将皇帝一家乃是道祖后人部分大书特书,说的详实无比。中间还穿插了道祖赐白鹿,意喻李唐是道祖钦定的天下之主。
下面百姓听的是热血沸腾,那些各国使者却是尴尬不已。这李唐真的已是到了图穷匕见的地步了,吞并天下之心毫不掩饰啊!
之后,李渊带领群臣共祷,气势宏大。雅乐频奏,仪仗威严。皇帝与众臣共同祭祖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三拜之后,众臣归位。
“大唐立国三载,文官尽心,武将用命,万千将士挥洒热血,开疆拓土。”
“今日,抽调大唐左右威卫军,各地卫军,各道官军共八万余,在长安城接受皇帝陛下和百官百姓的检阅。”
一支支队伍从长安街穿城而过。
这些都是大唐的精英,都是军中厮杀久了的老兵,一出场便带着阵阵杀气。他们穿着并不华丽的衣甲,气势却比身旁的那些执金吾更胜一筹。
那衣甲上的斑驳,显示出征战中的功勋。
一面面旌旗下,那些军士神情激动,看向高台,眼中闪现狂热的精光。
道路两旁,围观的百姓都是齐声欢呼。
一支军队走到高台前,列队而立。
“万年道戍卫军,历经大小数战,军心可用,今授予‘万年道参旗军’番号。”
一杆大旗交到领军将领手中。
“富平道边军,保家卫国,忠心可嘉,现赐名‘富平道玄戈军’,望今后征战,无往不利。”
“宁州道戍卫整军备战,军纪严明,现授予‘宁州道折威军’番号。”
……
十二道军,全部更名,这是这次阅兵的一个重要布置。将各道兵马统编之后,管理组织更方便,指挥起来,也更能发挥军队实力。
十二道军检阅完毕,依着往年,差不多活动就是尾声了,可是今日情形却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