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枭臣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正午攻势(三十八)

第一百四十八章 正午攻势(三十八)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明枭臣 !

    莽古山防线建立之初,伤亡的情况是全方面的,大量的战士阵亡,其中最多的是普通的战士,伤亡率高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原本三百多人的部队,到了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上时,已经阵亡了两百多人,其中有一些战士是当场在战斗中死去,还有一些战士是伤重不治,在撤回后方,或者是被救下来之后死去,最后还有一些人,占伤亡战士中的少数,是受了难以恢复的伤势,但是并没有死去,现实撤到了孟养城,然后其中又有一些人,运气较好赶上了撤退的契机,撤到了像是陇川或南甸一带这些更为靠后的后方防线。

    而最终能够在莽古山上继续坚守的战士,只剩下了五十多人,这就是姜榆罔刚刚穿越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麓川战场的明军莽古山防线上时的情况,说是山穷水尽也绝不为过。

    在一开始,最让姜榆罔为之惊讶的是麓川战场莽古山防线的整体阵亡率,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军队的正常组织运转,阵亡率在三分之一时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更高的阵亡率就会对整体的军队组织产生影响,要么进行撤军,要么整体崩溃。

    但是莽古山防线的阵亡率却已经超过了六分之五,只剩下了数量极少的士兵,这些战士在做一些最基本的抵抗任务时,都会出现严重的人力不足,但是奇迹的是,这一支部队并没有撤退。

    他们甚至没有受到太多的监督,并没有多少真正负责监督这支部队,用强力来阻止他们撤退,或者是避免他们陷入混乱的存在,这一支部队甚至没有多少军官存在,原本勉强算是一支千户级别的部队,虽然人数远远不及千户的额定标准的一千人,但是也并非百户的满编制百人的部队可以比拟,管理十人的小旗,管理五十人的总旗,还有管理一百人的百户,理论上还是要有数量相当多的军官存在的。

    但是莽古山防线,在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时,不说仅仅只剩下了五十多人的部队,最夸张的其实还是军官的阵亡。

    当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后,来时了解这支守军的情况时,最让他吃惊的并不是这支部队惊人的伤亡率,而是军官的伤亡率高到了可怕的程度,比起来普通士兵的伤亡率还要夸张。

    本来应该是在在莽古山的守军部队中地位最高的百户和总旗,居然全部阵亡,比起来三百多人伤亡到五十多人,这支部队还顽强地保持着防线的武装的是,虽然只剩下来了五十多人,但是居然找不到一个管理人数超过五十人的军官,所有总旗以上的军官全部在战斗中阵亡。

    这让姜榆罔不禁感叹这支部队的顽强,除了顽强,更多的还有强大,只有足够强大的部队才有在如此严重的伤亡情况下坚持战斗的战斗本能,只有足够强大的部队,它的军官才能做到绝对的身先士卒,这是对士兵以及长官将领,还有这支部队本身的绝对信任,相信明军能赢,相信大明能够继续保持他的权威。

    麓川之战的结局,严格意义上讲是明军的胜利,并没有辜负这些士兵的期望,但是姜榆罔并不认为这种程度的胜利,能够让所有战士的魂魄安息。

    也许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这那些往事,麓川之战甚至算是英宗时期取得的一项还说的上的战果,但是姜榆罔还是无法认同这种程度上的战果的。

    他觉得这些士兵,配得上更伟大的胜利,如果当时在麓川之战中的投入能够更大一些,或许就能够克服许多困难,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彻底征服麓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支带着帝国的光辉的部队,在帝国的光辉即将褪去的时候,这支部队其实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有着最坚定的战斗意志,最丰富的战斗经验,参与到了这场重要的战争中来,这是一场事关大明的未来的威望的战争,他们依靠自己取得了胜利。

    尽管有许多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但是姜榆罔还是想将所有的功劳归于战士自己,当他自己真的亲身走进麓川的莽古山丛林中,看到明军士兵们面对敌人时的坚定,他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是一支光辉与荣耀的部队,它配得上更大的胜利。

    有时候姜榆罔在回想自己一步步从莽古山防线的一片小小营寨开始,逐步控制整片莽古山的山寨与山林的时候,也有在思索,也许自己并没有起最主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一支精锐的明军莽古山防线守军,他即使有现代人的知识与历史作为依靠,也无法取得这样的战果。

    如果给他的是一支麓川军的普通部队,他没有能力去得到现在所得到的这些东西。

    所以姜榆罔其实是非常坦然地面对莽古堡的建立的,莽古堡的基础是直到英宗正统末年的这些优秀的,身经百战的明军战士,依靠他们,才有了后来的莽古堡。

    但是从白千帆的角度来看,莽古山防线的事情则是完全不同了,说是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不为过。

    从最初的莽古山防线建立,他投入了自己部下最精锐的老兵和最有潜力的新兵部队,又安排了优秀的军官负责指挥,但是在短短一两个月间,就在零星的麓川军进攻之下伤亡惨重,以他了解到的情况,人员几乎伤亡殆尽,所有的军官几乎全部战死,只活下来了数个年轻的小旗,想来还是因为资历尚浅,没有承担相对比较重要的防御任务,这才活了下来。

    白千帆也没有过多地去抱怨莽古山的情况,因为他一方面根本找不到人去抱怨,派去的军官全部战死,要说抱怨,反而是被他征调了最精锐部下的千户要向他抱怨。

    而且无论是被抽调了精锐部下的千户,还是白千帆自己,都知道在孟养的山林中,麓川军的游击战能力对明军来说威胁有多大。

    这些麓川战事熟悉地形和战斗方式,同时隐藏于山林中的茫茫村寨中,袭击明军防线的战斗时,这些麓川军化身为游击的战士,而当他们撤离战场时,又变成了山寨中村民,背后背着的竹篓里面是砍山刀,弓箭和新鲜的猎获,明军追去时,只能看到零星独自行动的山民淳朴的脸庞和大队的山民冷漠而充满排斥的表情,无论是何种情况,都没有明军对他们采取行动的空间,因而也陷入了完全的被动挨打局面。

    在山林中的战斗,因为反复无常的天气,明军的火器也经常要面对失灵的情况,而在各种特殊情况比如夜晚的突袭之中,陷入近战局面的明军也要在麓川战士突袭的人数优势下遭受巨大的伤亡。

    而长期的这种情况下的战斗,结果就是明军的人力越打越少,局面越来越向麓川军一方倾斜,而明军一方看不到任何翻盘的局面。

    白千帆不是没有想过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莽古山的危局,甚至也有想过姜榆罔的方法,从深入村寨入手,一步步解决麓川军相对于明军的主动游击局面。

    但是他还是局限于自己身处孟养城的视野,各种信息消息相对闭塞,找不到一个好的深入孟养山林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孟养城防线复杂的形式,各方遭遇麓川军进攻侵袭的部队不只是莽古山防线一方,还有其他各处在重要性上可能不输于莽古山,甚至更重要的防线。

    例如和平镇,龙洞寨等地,这些地方一旦丢失,孟养城说是直接陷入麓川军重围也不为过,剩下的主要防线都是孟养城附近的中小型营寨,而各处麓川军集结的消息又层出不穷,因为情报水平的落后,白千帆又无法得到确切的消息,只能被各个真假莫辨的消息模糊了自己的绝大多数精力,而根本没有心思和能力去解决莽古山的问题。

    除了机会之外,最直接地阻碍白千帆的因素就是人力了,孟养城的任务并不只是简单的守住城池,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明军阵线的交通枢纽和运转中心,负责资源调配的他并没有很大的权力,甚至没有资源调配的资格,而是完全听命于中军大营的上方长官,更多的任务时作为一个中转接引而存在,这为他带来了沉重的任务负担。

    因为孟养城实际上是一个二元的军事据点,一般的军事据点要么司职军事,要么司职后勤,就像前线的大营和后方的陇川和南甸的粮食物资转运据点。

    但是因为孟养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所负责的任务是二元的,白千帆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去做更多的改变,获知进行军事上的尝试,作为一个守备,他的权力也太小了一些。

    最后最致命的一点,也是最大的限制,就是白千帆虽然作为物资转运中心孟养城的最高指挥官,能够从中获取一些资源,或许是冗余的,或许并非冗余,但是他同时也要受到资源的限制,也就是资源充沛的种类,他能够获得的较多,在这里就是最为主要的粮草,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提供给姜榆罔的莽古堡大量粮草用于发展和笼络人心的关键。

    但是资源缺乏的种类,他也同样缺乏,在这里自然就是人力,本身麓川之战已经发动了大半个大明的军队来参与,被派往前线的都是经过复杂调动,具备足够战斗力的部队,十三万部队也是动员的一个极限,而不存在更大规模的动员,所以白千帆没有更多的战兵。

    除了战兵,白千帆固然有数量不小的民夫可用,但是这些民夫一方面并不是合格的战兵,派上战场也难说利弊,另一方面孟养城也需要大量的民夫工作,不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是不会把民夫当做战兵来用的。

    所以尽管白千帆后期也抽调了一些民夫去进行人力补充,但是大多数民夫还是继续负责物资转运的本职工作。

    就在这各方面任务的牵制之下,除非白千帆孤掷一注来保住莽古山防线,他是没有机会做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