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唐士无双 > 第六十一章 家传的造反

第六十一章 家传的造反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唐士无双 !

    李恪有些不明白,自己的父皇似乎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些问题,比自己的老师差远了。

    遇到自己的老师之前,自己与李愔一般,都是个纨绔皇子而已,幸运的是,自己有老师教导,而弟弟只能与其他皇子一样,跟太子大兄一般接受父亲的安排。

    皇宫中如同李愔一般的纨绔皇子可不少,李佑、李恽、李贞,这三个年纪一般大,堪称宫中三大混世小魔王。

    要是秦风在,一定可以给他解惑,因为对于李世民,秦风太了解了,对于他的教育方式,秦风是打心里看不起,不过他又不是皇帝,你家出纨绔跟他又没有关系,问那么多干什么呢?

    皇帝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女人多了,孩子也就多了。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子女多了,自然要分个三六九等。按照礼制,皇后生的子女是嫡出,嫔妃宫人生的子女是庶出。嫡出的子女,比庶出的子女值钱。李世民对长孙所生的子女,一向高看一眼。长孙皇后的肚子特别争气,她先后为李世民生了七个孩子。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比较开明的皇帝,然而关于李世民的评价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李世民的登基之路并不光彩,是弑兄逼父才得以登基的,这一点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很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希望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李世民是经历过隋唐朝代更替的一位君主,他十分清楚皇家教育的重要性,曾对侍臣说:“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不得不说,李世民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很有水平的。

    鉴于隋朝立国短暂而迅速灭亡的情况,李世民在登基之后,立即投入巨大的资料到皇室教育当中。

    在皇子年幼的时候,启蒙教育都是由后宫的嫔妃们自行完成,说白了就是处于放羊的状态,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就说明唐代不注重“早教”,在唐朝时期是门阀政治,能被封为嫔妃级别的女性,其本身就出身于豪门士族,有着良好的教育,这一点,从长孙、杨妃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

    等到皇子年长一些,就会到“小学”进行初级学习,这是李渊时期就建立的皇室教育机构。

    初级教育阶段完成后,就开始到中高级教育机构学习,中级教育阶段也就是弘文馆,在弘文馆中,有很多学士辅导皇子们的教学,高级教育阶段也就是崇贤馆,也是大唐皇家图书馆,主要是精选而是人,在此读书。

    弘文馆与崇文馆采取应对科举考试相差不多的官学国子监一样的教育形式,采取大课授学的方式,一个老师在那讲,一群学生在那听,皇室教育的区别之处在于,讲课的都是大儒。

    当然,皇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整个皇室成员水平的,而是为了太子教育服务,李世民认为太子“生乎深宫,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其他皇子都是东宫教育的陪跑。

    一直到这些皇子成为王爷之后,才有专门配套的人负责教育。

    太子有特殊的东宫教育体制,平时也要到弘文馆和崇文馆中去和皇子享受一样的待遇,来“走出深宫”。

    实际上,究其根本,李世民并没有想到一条可以深化成制度性的皇帝继承人的教育体系,到最后,太子教育的核心就是寻找皇帝的老师,将太子的培养完全推给太子的老师,这个任务是有点重的。

    因此,李世民对太子老师的选取十分上心,选取的老师都是精挑细选,不是忠贞的老臣,就是博学的鸿儒,早年曾为李承乾挑选萧瑀、李纲等人为太子的老师。

    在李承乾担任太子初期,对东宫的老师十分尊敬,比如李世民任命李纲为太子少师的时候,因为有脚疾,李承乾还曾亲自将其扶引上殿来,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在李纲死后,李承乾甚至亲自为其立碑。

    然而,后来所选东宫的老师时,李世民则犯了重大的失误,很多人老师虽然有才学,但是他们在教育太子的时候,还是夹带私货,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一向清高,喜欢以强谏的方式获得名声,最为出名的应该就是魏征了。

    所以,魏征也曾被当过太子的老师,只不过当时魏征岁数比较大,只是一个挂名的,然而这并不妨碍太子老师队伍当中有一些喜欢强谏的老师,尤其李世民还比较欣赏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太子的老师能够强谏,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在李纲去世后接替李纲的老师于志宁,就曾因为李承乾的问题三次上书李世民,提出严厉的批评,这也就是上文所说,李承乾要杀死的那个老师。

    在于志宁之后,李百药、杜正伦等人也都对李承乾进行了劝谏,然而最激烈的应该是孔颖达与张玄素,他们看到李承乾的生活作风不断下降,就开始进行强谏,所谓的强谏,其实就是打着谏的幌子进行严厉的批评。

    而这种批评,往往是太子老师批评一遍后,李世民立马再进行深度“补刀”,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有了抵触情绪,甚至气急败坏的说,等我当上太子,有人劝谏的,我就杀他个几百人,就好了。

    可以说,在选取太子老师这个问题上,李世民是失败的,而老师对教育太子起到的是核心作用,选取老师失败,那就是没有了硬核!

    实际上,从太子老师的选取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位曾经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的皇帝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喜欢以粗暴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李世民的教育方式中并没有考虑到李承乾的内心感受,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也要因材施教,前面已经说到,李承乾是一个残疾,内心是存在自卑感的。

    李世民作为一名出色的统治者,从其内心来说,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的,他接受魏征等人的谏言,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自己虚心接受批评的人物形象。

    李承乾作为太子,本来就一事无成,还处处受到李世民的简单、粗暴、严厉的批评,最终导致李承乾自暴自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世民很喜欢魏王李泰,平时给李泰大肆进行封赏,在各方面规格都不输于太子,当时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向太宗进谏说您对魏王太过偏袒,使他“有逾于皇太子”。

    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想想玄武门之变前的情况,李世民的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打算让历史重演,李世民的这种作为,实际上也让李泰产生了幻想,认为只有扳倒太子,皇帝就是他的了。

    李承乾也认为父亲打算立李泰为太子,这才被引诱发动叛变,假如没有这一出,李承乾为何不能再等个几年呢?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当了十七年太子,最后走上造反的道路,很大程度上跟李世民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育失败的李世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找最好的老师,给孩子们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到头来换来的是几个儿子一个接着一个造反,一个赛一个的勇猛。

    当然,这也是大唐的常态,后边的皇帝,就没有几个正常继位的,不造反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