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橄榄绿之恋 > 第九十二章 祭祖

第九十二章 祭祖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橄榄绿之恋 !

    宇飞正往家走时,路上碰到了父亲和母亲,父亲搀扶着母亲踉踉跄跄地沿着胡同向正街方向走来。

    原来父母亲在家烧开水泡好茶炒完瓜子正等待着跑灯到来时,邻居安家媳妇从中街特意跑回来把起火的事情告诉了宇飞的父母。

    宇飞的母亲听完后立刻着急起来,她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儿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平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无论什么事情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大火怎么能落下他呢?母亲李秀珍的心像倒挂的油瓶子一样七上八下,他担心儿子的安全,赶紧央求着宇志平带她去看看。

    “老头子,赶紧带我过去看看儿子!这孩子从小就不爱出风头,他在那儿我不放心,他不会站着不管的,快点!”边说边自己穿上了挂在墙上的棉大衣。

    听老伴李秀珍这么一说,宇志平心里咯噔一下,他也开始担心起儿子来了!是啊,这小子好不容易回家探亲,一旦出点啥事咋办?那可没发向部队交代了呀!他不敢怠慢,顾不得穿上棉衣就搀扶着老伴推开房门向村子中央方向跑去。临走前还不忘交代一下两个儿媳妇在家照顾好李铁匠和他的小孙女。

    虽然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院子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连接街道的积雪并没有打扫。胡同里的积雪很厚,加上路滑,老两口不敢快走,也快不起来,只能互相搀扶着向前挪动着脚步。

    “爸妈,你们跑出来看秧歌呀!看不成了,已经散了,下回再看吧!赶紧回家吧!怪冷的,快!”宇飞边说边跑过来扶住母亲,并给老两口讲述今晚发生的事情经过。

    当二老儿听完儿子的讲述后,激动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

    “儿子,不要怪我当妈的说你,你可不能像以前那么鲁莽了,你现在是军人,干什么事情要仔细想想,凡是都要以安全为主,你要是出了什么事情让我这当妈的可怎么活呀!咱们家可就你出息了,你爸我俩可指望着你呢。”母亲李秀珍低头向儿子唠叨着。

    “妈,你不要担心我,我没事的。我已经长大了,干啥还是有分寸的。刚才的火特别大,要是不组织一下大家,做好分工,那可就真的危险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救火,我在部队救过火,学过救火常识。再说了,我也不能看着大火把咱们村给吞噬了呀!”宇飞边说边把母亲背起来,向家的方向走去。

    宇飞做好饭时天色已经大亮,他把饭菜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忙着叠被和洗漱。等到都就坐以后,父亲宇志平端起了碗对三个儿子说道:“今天是咱们家族祭祖的日子,我带着你们三个去一趟塔库,咱们家的族谱在那儿,每年这天都要去祭祖,今年是大祭祖先的日子,我们爷几个都要参加,你们三人是我们家族的继承人,不但要上家谱(出生的男孩儿都要在出生后祭祖时把名字写上家谱),并且要学习一下我们的家训,希望你们三个去了之后都要认真学习。”

    宇飞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和母亲讲过他们家族的历史,但因为这些年一直在外求学、参军而没有机会亲自参加,也没有见识过,听了父亲的话,宇飞还真想去看看,因为很多人都说他家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他要亲眼见证一下,赶紧看了父亲一眼,随后回了一句:“好,我还没有看过咱们家谱什么样子呢。”

    “这大雪天可够走几个小时的了!非得都去呀?”大哥看了父亲一眼问道。

    “必须去!不但你们三个要去,还得带上小峰,让他也了解一下我们家族的辉煌历史,培养一下他的荣誉感,好好学习,将来好考个像样的大学,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为我们老宇家争光!不能像我们这一代一样窝在家里。”父亲宇志平看着大儿子宇翔大声说道。

    “小点声音!你别吓着了孩子。”李秀珍边看了宇志平一眼边给李铁匠孙女舀了一勺鸡蛋羹说道。

    “去吧!去吧!我和大嫂在家陪着我妈和李叔,还有这个小家伙!小雪也在家,和小妹妹玩!”二嫂扫了一眼他们爷儿几个。

    小雪不乐意地哼了一声,看着小峰扒拉一口饭,然后白了爷爷一眼。她是想让老叔陪她一起在家玩。

    吃过早饭后,祖孙五人穿戴好一起走出了家门。临走前,宇志平还不忘叮咛两个儿媳妇不要忘了给老伴儿按时吃药。

    宇飞拉着小峰的手边走边欣赏着户外的雪景。通往塔库的路大约有十公里的路程,因为今年的雪下的特别大,路上的积雪有三十厘米厚度,家里的交通工具很难使用,只能靠步行前往。

    每年站在大地之上远望大地时,露出的玉米和大豆茬子都暴露出来,可今年却一点也看不到,白茫茫一片。道路两旁的杨树挂上了晶莹的冰花,在宇飞的老家叫树挂,,其实就是北方人所称的雾凇。

    晴朗的天空下,阳光辐射着大地,雪地反射的光线只能让这儿爷孙五人半闭半睁着眼睛,即便美丽的风景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去欣赏。

    走了两里的路程之后,他们就来到了大坝之上。大坝其实就是防御松花江江水人工修建的拦江坝,它建成于建国之后,被当地百姓称为生命坝。为什么这么讲呢?从明末清初到建国之前的几百年间,自然形成的松花江水都是随着季节的轮回而涨落。到了七八月份的雨季,松花江水都会暴涨,江水淹没了两岸的庄稼。随着明末清初年间逃荒人员的流动,这一带的人口也迅速增加,成为了这里的住民。但是松花江水几乎每年都会淹没农田,给这里的住民带来灾难。

    如果没有水灾,这里是一片丰腴的鱼米之乡,住民们苦于水灾而充满了忧虑,好在建国之后当地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扶助下,发扬苦干精神,动员百姓参加,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建设,终于修好了这条拦江大坝,使这里的洪水不再泛滥成灾,上游修建了水泵站,抽水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过上了安稳而幸福的生活。

    几年前大坝两侧栽种的杨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但成为了护坡林,还起到了防御春天风沙的作用,成为守护这片家园的庇护神。

    站在大坝之上,俯瞰蜿蜒曲折的松花江,看不到清澈流动的江水,它早已融入了冰封的大地中,要不是江的两岸排列着整齐的白杨树,你根本不晓得这是恩赐家园的松花江。

    春暖花开的时候,松花江两岸生机盎然,鱼儿在江水中跳跃,江上的渔船穿梭往来。各种鸟类春天在这里筑巢繁衍生息,鸟的鸣叫声在碧蓝的天空中回荡。两岸绿草如茵,牛马成群,放牧老人悠扬的笛声在天际中飞扬,一片田野牧歌的景象。

    开阔的松花江由西向东流去,清澈的江水用手舀起就可以畅饮。但现在却被冰雪覆盖。

    宇志平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地行走在大坝上,身后留下一串串儿脚印,一阵东北旋风过后,脚印又消失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此时此刻,他们的头上热气腾腾,汗水顺着面颊流下来,睫毛和棉帽子上凝结成白花花的冰霜,要不是眼睛眨着转动,你还以为是一尊雕像呢。

    “老叔,你给我唱一支部队的歌吧!爷爷奶奶说你们部队的歌儿特别好听,可我一次也没有听过。”小峰大口喘息着对宇飞说。

    “好呀!老叔今天就在这儿大坝上给你唱两首,让你见识见识老叔的歌喉。”宇飞说完,就唱了起来。

    “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声声我日夜呼唤,多少句心里话,不要离别时两眼泪花……”,宇飞刚唱了两句,小峰就从棉手套里伸出了小手鼓起了掌,等宇飞唱完后,侄子赶紧追问:“老叔,这首歌叫什么名字?真好听!”

    “这首歌叫《军中绿花》,是一首抒情歌曲,在部队大家都喜欢听,更喜欢唱。以后你也当兵吧!那时候你不但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还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宇飞边告诉小峰边给他疏灌着道理。

    小峰嗯嗯地答应着,可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兴奋地对宇飞说:“老叔你唱歌果然很好听,是不是爷爷?你再给我唱一首吧!”他担心宇飞不唱,特意问了句爷爷,希望得到爷爷的肯定。

    “再给你唱一首《咱当兵的人》吧!”宇飞说完就喊了起来。

    “咱当兵的人,咱当兵的人,当兵的人,当兵的人,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宇飞唱完后,看着小峰问道:“这首歌和刚才那首歌有啥不同?听出来没有?”

    “没听出来,有啥不同呀,老叔?”小峰反问了宇飞一句。

    “这首歌特别有豪气,军人的气质、军人的阳刚之美完全体现了出来,时刻充满了豪情!这就是军人之美。”宇飞给小峰解释着其中的内涵。

    宇飞紧紧地握着小峰的手,边说给他传递着一份坚韧的力量和呵护的柔情,也算是对他的鼓励吧!路上爷孙儿五人说说笑笑,一路欢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爷孙儿五人终于走进了塔库村,几番转折之后,来到了供放家谱的宇氏家族成员的家门口。这时候院落里已经来了很多宇氏家族的后代,他们都站在院子里等待着祭奠大礼的开始,互相寒暄着,有的谈论着家常,有的谈论着年景收入状况,有的谈论着家庭打算,还有的谈论着国家形势……

    祭奠大礼10点种正式拉开了帷幕,主持人宣读祭祖第一项内容:宇氏家族全体人员在祭祖修谱仪式活动中面对宗祠祖先行祭奠大礼-跪拜祖先。

    只见祖先宗祠两侧挂着一副对联: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创业。

    跪拜祖先完毕后进行第二项:观看宇氏家族史和瞻仰祖先画像。宇志平带着儿孙一起走进宇氏家族祠堂,祠堂内庄严肃穆,只见四壁挂着祖先人物画像。爷孙儿五人按照辈分序列从左向右方向观看,也是族谱有记载的祖先开始。

    首先展现在宇飞面前的第一幅图片上记载了宇姓的来源,宇飞详细阅读着其中的内容,宇姓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宇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宰相,他善于识天象、知节令、掌管工程。还有一个女性人物叫宇仪,以善于占月之晦、朔、望而闻名。宇先、宇仪之后,一支是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因食采于宇邑,以封县邑名命为宇氏。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宇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宇邑,因以为氏。”《左传》记有越国大夫宇寿过。说明春秋时会稽一带已有宇氏。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源,宇氏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宇氏比较兴旺,隋炀帝时有屯田主事宇骏,曾于大业三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诗人宇建,以及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宇衮。宋代,宇氏有迁至附件、安徽、内蒙古者。清代以后,宇氏有移居海外者,如新加坡宇氏华侨。

    宇氏第一代祖先宇遇春,善于射箭,勇力过人,屡建奇功,病逝后被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画像看得出人物下方写有开国元勋四字,他身披皇袍,红色龙袍上画有黄色的龙,可见他的功勋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画像边不但有关于他的简述,还有他的墓碑图像,当年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某地。随后是宇氏家族怎样被清政府派遣来到松花江流域发展的过程。

    宇氏的家族发展史中最让宇飞感到惊讶的是两个内容的描述,其一是宇氏家族在朝鲜战争时期接待朝鲜金氏家族上层人物的生活过程,以及发生的一些趣事。其二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对宇氏家族为国捐躯人物的记载,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贡献。

    观看完画像和图片后,宇氏家族进行了座谈,也是本次祭奠的第三项内容。宇飞在座谈过程中认识了宇氏家族还健在的几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见证者和他们的的后代,和他们一起分享那段难忘的历史。

    宇飞荣幸地认识了一位宇氏长辈宇维相,老人家参加过解放军,戎马疆场四十载,立下过丰功伟绩,解放战争中荣立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一枚”,荣获过中央军委颁发的“荣誉勋章”一枚。在部队中任师政委直至退休。老人家知道宇飞正在部队服现役时,好像找到了话题,不仅向宇飞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向他讲述了几十年革命生涯的感触。

    但最让宇飞难忘的是他和老人家关于战略战术在具体战争中的运用的讨论。一方面讲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运用;另一方面讲述了他和他的战友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战斗期间对于具体战略战术的实际运用。尤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二点战略战术的运用原则。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在红军到达延安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时中提出来的,他为我军新时期抗战以至于以后战争中指导指挥员作战有着重要的意义。老人家向宇飞讲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抗击美军的一个故事。

    当时,我军的武器落后,美军武器先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而我军武器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手中夺过来的一些三八大盖、步枪和手榴弹等。在武器上我军吃了很多亏,但是,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一次战役中,我军利用善于夜战的优势和敌人展开了周旋,因为白天敌人发现我们后飞机马上就飞过来了,一阵狂轰滥炸,我们的工事就被炸烂了。但敌人也得休息呀!我们就在敌人晚上休息睡觉时向敌人悄悄地摸去,当晚风也很大,正是发挥我军优势的好机会。

    我们一个连摸到了敌人营帐边,立刻呈包围状态展开,然后静悄悄地靠近帐篷,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就被我们打死了,当时开火时,敌人还趴在被窝里,有的听到枪响刚要起来时,就被打死了,有一个敌人很迅速,穿着裤头向挂着枪的方向跑去,被我的战友一枪扎在了屁股上,倒下时又补了一枪,扎在了敌人的肚子上,一命呜呼了。那场战斗打的很精彩,战士们那个欢快呀!总算报仇解恨了。

    总结一下取得的胜利,原因在于知彼知己,不但知道敌军的劣势在哪里,也知道我军的优势在哪里?经过分析后充分发扬了我军的优势-也就是夜战的优势,进行打击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再有就是关于歼灭战在战场上的运用。在一次战役中,敌人武器好,我们接近不了,只能找机会,在坑道里等。那天上午天气很晴朗,可到了下午时,忽然下起了雨,我们就抓住了这次机会。

    敌人一看天空中下起了雨,就纷纷跑到营帐里去了,只留下几个站岗的。我们团长和政委就研究怎么布置兵力和火力,感觉时机来了,就向营、连、排长下达了作战命令。那次团长和政委审慎地选择了打击的方向和歼敌目标,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大的敌人,并且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四面包围了敌人,不但全歼,而且没有一个漏掉。

    宇飞和老人家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的长谈,站在一边的小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听的津津有味,不时引得哈哈大笑。

    长谈过后,宇氏家族所有成员诵读宇氏祖先家训,之后给每个家庭发了一本,希望宇氏家族成员都能够从中学到家族文化,以及对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以后两项内容分别是在家谱上填写新增的宇氏男孩儿名字和观看充满家族特色的萨满舞蹈,如今,萨满舞蹈已经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这一带的百姓都特别喜爱,每每举行活动时都喜欢参与进来。宇志平也把孙子宇小峰的名字写在了家谱书上。

    这次祭祖活动不但让宇飞见证了他们家族辉煌的历史,也让他向老前辈学到了军事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使他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在部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收获的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感,还有发扬光大的军人使命感。作为军人的宇飞,他越发感到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