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水煮清王朝 > 第一百七六章 叛乱

第一百七六章 叛乱

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水煮清王朝 !

    “亮工,我们海参葳现在有多少军人?”于中坐在一条长方形的会议桌前,朝坐在左面的年羹尧问道。

    “回大人,海参葳在册将士总共八千七百六十四人,再加上一千四百三十二名仆从军,军人总数共有一万零一百九十六人。”年羹尧恭身答道。跟着于中的这几年,他的日子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难过,相反,于中还把海参葳的大部分事情都交给了他。虽说日子过得有些累,可是,适应了之后却没有什么。

    “嗯。东美,咱们的装备怎么样?”于中又朝坐在他右首的岳钟麒问道。

    “大人,现在我军除了十三艘主力战船之外,还有近海巡航船五艘,单桅护航船六艘;港口炮台设有四门红衣大炮,其余各式舰炮三百五十七门,新式燧发火枪两千七百支。弹药充足。”岳钟麒答道。由于于中的刻意提拔,他现在已经是正四品的都司,同时,兼领“海防一”号管带之职,紧追在年羹尧身后。

    “三百五十七?那就留下二十门。……其余的,明天全部给我装上船,另外,十三艘主力舰船全部把定员给我填满,两千七百支火枪留下七百,其他的也全部发下去……”于中站起身来,又接着加上了一句:“把弹药带足。“

    “大人,发生了什么事?”穆尔察看着于中左右问了两声便突然下了这么一道命令,忍不住问道。

    “没什么事。闲得无聊了,带大家出去走走。”于中微笑道。

    *******

    蔡寅这段日子过得很是“写意”。

    想想,不久之前,他还只是一个手下有着几艘快船,带着一二百名兄弟在海上捞些小虾米吃的海盗头子,现在,却已经是“威震天南”了。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现在台湾的一个人:刘却之。

    虽然康熙派人平定了台湾,可是,满清在台湾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固,而且,官员也实在是不怎么样,为非作歹者很多,引起了极大的民怨。再加上台地初附,番多民少,生番均未归化,熟番又大多不愿听从官府命令,所以,暴乱频起。

    从施琅平台开始,到现在为止,十几年的时间里,台湾就已经暴发了三场暴乱。康熙三十五年秋七月,台湾县民吴球之谋乱;结果,被台湾道高拱干、参将王国兴事前侦知,设计擒之,不到一月平定。康熙三十八年春二月,台湾淡水一地,吞霄社熟番,土官卓个、卓雾宣称本地通事黄申苛敛无已,将之杀死,并起兵拒捕。台湾道常光裕、参将张玉麟发兵往讨,同时,派遣通译,引诱岸里社生番攻其后方,两军交战数月未果。至夏五月,内北投社生番头目冰冷亦杀本地通事金贤等人,并且派人与卓个、卓雾勾联反清。秋七月,冰冷被台湾水师的一个把总带人偷袭活捉。八月,卓个、卓雾同被岸里社生番生擒,献于常光裕、张玉麟帐前,二官命人将其斩首,传头颅以示诸番。

    然而,卓个、卓雾、冰冷的反清事件才刚过两年,台湾又暴发了一场反清起义。

    诸罗(今台湾嘉义县)县民刘却之,平时以拳棒自负,平日也经常与一些所谓的“江湖豪客”往来。今年年初,他密置樟脑于屋内,深夜将其点燃,引出大量烟雾和红光,结果,当地百姓询问他时,他便称自己得到天命,所以,家中才会有红光烛天。于是,在这谣言起作用之后,他立即整合附近的一些同伙,率队摧毁当地的守备营,四出劫掠。台湾北路参将白道隆得知此事,立即整军出击,将其击溃。可是,刘却之却逃入深山,一时难以捕获。

    事情到此,本也应算告一段落,白道隆连请功奏折都呈上了朝廷,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刘却之却已经跟天地会这个绝对坚决的反清盟会有联系。

    在刘却之起事之后不久,福建天地会部众便已齐集部分帮众,准备过海相助。可是,刘却之溃败的太快,等他们的人找到诸罗的时候,刘却之已经跑入了深山。

    不过,这帮天地会的帮众却江没有打算到此结束。帮众之一的吴大福,扮作台湾居民,购买牛羊鸡鸭,趁白道隆刚刚得胜,正自得意忘形、防备松懈之时,诈称犒军,于席间刺死白道隆。

    结果,台湾官军失去了首领,顿时大乱。天地会帮众又立即打出了“郑”氏口号,再次集结百姓叛乱。躲在深山的刘却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立即跑了出来,凭着他台湾人的身份,迅速成了这支“义军”的首领。并且,带队攻下了诸罗,接着,趁官军大乱之机,与“山猪毛”社生番勾联,相约对官军前后夹击,大破之。之后,趁势攻克凤山。

    至此,清廷在台湾的官府已经无法控制局势,只得匆忙向福建求援。

    福建水师提督蓝理已于两年前卸任,福建巡抚李斯义与新接任的提督吴英大意轻敌,仅派出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带领水师官兵两千人过海出战。而此时,刘却之再陷安平镇,再加上一路收集人手,拥兵已经超过了五千。于是,欧阳凯战死,许云领兵败退。而刘却之又趁势连日攻打,兵锋已经直指台湾府城。为免府城陷落,许云只好在派出手下向福建告急之后,带领残兵死守。

    可是,事情总是这么的不顺。

    报信人所坐的船只,居然一头撞到了恰好路过的蔡寅口中。

    而许云派出的这个报信的亲兵又不是一个什么嘴硬的人物,被蔡寅轻易就撬出了许多的东西。而在这名亲兵的交待里面,有一件事让蔡寅心动无比:跟刘却之的交战中,许云手下死伤极多,因为怕防守府城的兵力不足,竟将所带的舰船上留守的兵力和舰炮全都调去守城,现在停在港口的,不过是一些空船。

    于是,本身就是亡命徒的蔡寅在左右思考之后,终于决定带领手下摸过去。

    趁着夜色,人不知鬼不觉的,意图将十几艘舰船全部捞到手中,然后,远走高飞。

    可是,蔡寅心贪,刘却之也不是傻瓜。当蔡寅带人刚刚摸到岸上的时候,刘却之派出收船的人马也到了。结果,看到对方人多,又来势汹汹,蔡寅不敢与之为敌,谎称要投奔。并且,还把许云的那名送信亲兵交给了刘却之,以示诚意。

    至此,台湾的这场暴乱终于进入了高潮。

    刘却之将蔡寅的船队塞入自己的兵马,彻府控制了这支“水师”之后,还是担心福建水师大军进袭,自己一方没有人能够抗衡。便跟天地会的那些人商议,终于决定兵行险着:趁着台湾的战报还没有被福建知道,先行派人伪装成许云的手下过海送信,诈称大胜,迷惑巡抚李斯义和水师提督吴英。之后,派遣蔡寅带领船队,趁夜闯入福建水师的港口,火烧那里的战船。

    本来,这一计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计策。可是,谁叫他们面对的偏偏是清廷的军队呢,这可是一只有着堕落腐化极快、极严重的传统的军队。本来,施琅当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福建水师的军纪还不错。可施琅走后,蓝理虽是猛将出身,却不太重视这个,虽然战斗力还差不多,军纪却渐渐废驰。而等到蓝理再走了,福建的水师就已经不成样子了。出海的日子骤然减少,而且,连平常的训练也大多成了应付,两百多艘战船出海的只有一半,再加上“天下太平”的思潮影响,觉得大清国力蒸蒸日上,没有人敢惹,所以,防备也变得松懈起来。

    而且,天地会在福建水师之中还有一张底牌,那里面,有他们的一个卧底,而且此人官职还不低,是一名六品的营千总。

    于是,在一个深夜,蔡寅在福建的天地会帮众纵火焚烧福建水师大营外围,转移了水师官军的注意力,以及那名营千总所带领的三百多名趁乱换上清军服饰潜入水师营地的天地会帮众的内应掩护下,派出小船,带着大批火油找上了那些战船。就这么轻轻松松地……烧了。

    同时,趁乱,蔡寅还和那名营千总带着人“顺走”了三十多只大小战船。而且,那名营千总更是决绝的把水师储备火yao的仓库,连同里面存放的数百门无法带走的火炮都给炸了。

    至此,天南震动!清廷震动!

    康熙大怒,将李斯义、吴英罢职抄家,同时,在福建调兵遣将。可是……

    船不够!

    不错,清廷麾下还有不少水师。鄱阳湖,洞庭湖,江苏、浙江……水师简直就是处处都有。可是,福建水师才是清廷水师的重心所在,除此之外,上得了台面的也就只有一个才刚刚组建不久的广东水师,可是,由于清廷水师的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辑,守卫海岸,作战对象也仅限于海盗。所以,广东水师的舰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根本就无法跟当初为了平定台湾,跟郑家水师大战而特意制造的福建水师战船相提并论。如今,福建水师全部两百多艘战船不是被烧成了灰,就是再也下不了海了,虽然还有几十条船的命好,没有被烧着,可这些船又根本不是蔡寅的对手。……蔡寅那家伙和那名对福建水师知之甚深的营千总看中的那些战船,其中十多条正是福建水师的主力战舰,当初康熙被荷兰人当成冤大头,一艘十八万两银子买来的。虽说时间久了,可是,修修补补这么多年,船板几乎都是换了全新的,再加上船上因为台湾叛乱而刚刚装备上,还尚未来得及撤下的数十门舰炮……所以,这些战船比其他水师的战船强得多。

    而与此同时,刘却之又命令蔡寅仿照当年台湾郑氏,带领新组建的船队在沿海一带骚扰,扰乱东南秩序,把个东南沿海诸省搅成了一片粥,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

    怎么办?

    有人建议康熙收集那些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将其改装成战船。结果,此事遭到了康熙的否决。当年打台湾之他都没有征集船只,现在就更加不会。而且,东南大乱,天地会与其他一些反清团体趁机鼓噪,民心已经不稳,如果再向那些商人要船,被有心人利用,歪曲其义,肯定会惹出民怨,若是再在内陆惹出起义,形势更将不利。

    也有人建议集合其他水师战船交由重常提督兵权的蓝理统带,以人多欺负人少,强行过海。不过,这条建议更是被康熙和被召到北京的蓝理驳斥的体无完肤。海战,如果只是靠人多船多的话,那当初平定台湾也就不用多方准备那么长时间了。清廷其他水师的战船大多只能在海边儿上游一游,而且,数量也不够多,大部分还放不了几门火炮。这种船,到时候只能成为在海上混了那么多年生活的蔡寅的靶子。

    左难,右也难,清廷的官员们就这样讨论来讨论去,却想不到一个好办法。

    ……

    一切,都要有船才行。

    而且,这只船队还得能够带领大军出海的同时,进行海战。

    ……

    就这么经过了左思右想,终于,一直名声不显、鲜为人知的海参葳水师进入了康熙和上书房四大臣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