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la.com,最快更新大明升职记 !
第626章 随他去
但是李汝华这个户部尚书越是越做越受气,财政上的窟窿越捅越大,甚至到了李汝华无从应付只能乱抓药方的地方,三次加派辽饷的主意就是他想出来并具体敲定的主意,
但是他实在没想到山东与登莱地方居然胆大包天到这种程度,宁可玉石俱焚也不肯多牺牲一点地方利益,直接就卡住了辽东米豆供应,逼得兵部、饷臣以及辽东经略一再向他施加压力。
“回头把你们的官帽子全部摘了!”
李汝华不由恶狠狠地说了这么一句,但是说归说,他还没有这样的勇气,现在辽东战事可以说是急如星火,不能出任何乱子。
可是因为每个月只供应一万石米豆,辽东边军已经到了即将哗变的地步,自己再把登莱地方官员的官帽摘了,或许就会惹出大乱子来。
稳定胜过一切,和谐胜过一切!
“哎……”他不由朝着身边的几个户部官员说道:“你们谁跑一跑山东,给王在晋施加一点压力,让他知道事情得有分寸才行,如果人人都这么行事,这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看到下面还是不理解,他直接就把话讲明白了:“可以适当照顾一下他们山东与登莱地方,但是辽东米豆的供应绝不能中断,而且还得继续增加,现在一个月才万多石,这么下去的话辽东肯定会出大乱子。”
在饷臣与辽东经略反复施加压力之后,登莱虽然仍然咬定银钱无足筹措一月,最多只能供应米豆一万石,但还是增加了米豆的供应。
但事实上这并不叫增加米豆供应,而是玩起了文字游戏,原来是号称向辽东供应一万石,实际运到八千石,而且现在是每个月实际供应一万石,号称运到一万二千五百石,但不管哪个数字,对辽东十数万大军都是杯水车薪。
“是啊!”
听到李汝华这么说,下面的户部官员个个都是感同身受:“人人都这么干,这辽饷还要不要征啊!这王在晋就不应当抚鲁,他是山东人啊!”
“就是,王在晋绝对不适合,还有那个陶朗先,也得早点换人比较好!”
“汝华,你现在是署吏部尚书,这事你得早作决定!”
只是李汝华听到大家七嘴八舌这么说,反而觉得更头痛。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现在登莱与山东就是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不管怎么收拾他们肯定会被刺扎到,他原本还以为山东卫所林立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世界容易收拾,所以才定下一年召买六十万石两次加派的章程。
可是现在看来会咬人的狗不叫,真下了狠手这发现山东地方根本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太不容易对付,这帮人真是一群疯子,直接就把辽东的海运停下来,逼得辽东经略给他与饷臣施加压力,他这个户部尚书也太难做了!
他现在终究只是署吏部尚书,别说是巡抚这样的地方大员,就连陶朗先这样的按察副使要不要调走,恐怕都要内阁与司礼监点头才能办了,更不要说王在晋可是出身新城王家,绝对不好欺负。
他刚想到这,那边有户部郎中推开房门十万火急说道:“兵部又在催促了,说是辽东米豆无着,将士饥寒交迫,行将哗变,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赶紧把米豆送到辽东去,不然辽东若是无法挽回,户部应当负起第一位责任!”
李汝华知道这肯定是辽东经略给兵部施加压力,只是兵部没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只能朝着户部这边施压,因此下面的户部官员急得冒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部说得轻巧,有办法他们来解决登莱的粮饷问题。”
“山东那边可是要把京边钱粮全部扣下来,可山东的京边钱粮扣下来以后,九边的粮饷怎么办?”
“这可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户部实在想不出办法啊!”
户部上上下下都是一个看法,这京边钱粮绝对不能留在山东本地使用,不然这其中形成的亏空无法解决,必然出现用辽东新饷填补亏空的问题。
只是李汝华虽然知道他们说得都对,但是他现在既找不到一个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越发觉得难办起来:“诸位同仁,可有什么解决山东问题的办法?”
当即有人说道:“我听有人说过,现在登莱海道一月只肯运万余石,加之道臣辞职,都是登莱一位柳县丞折腾出来的,若是想解决登莱的问题,首先得收拾了这位柳县丞!”
这个消息已经有些落伍,现在的柳鹏根本不是县丞而是威海卫的卫经历,只是这个消息一出,有人就如获至宝:“汝华,真有此事?你现在署吏部尚书,收拾不了巡抚、按察副使,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县丞吗?”
只是他话音刚落,当即就有人笑了起来:“笑话,登莱海运何等大事,现在是山东巡按一致反对,青州兵备、莱州海防、登州海防三位道臣闹着要辞职,跟一个小小的县丞有什么关系?”
大家对于这个说法深以为然,李汝华也表示赞同:“登莱海运军国大事,岂能为一个小小县丞所败,纯属无稽之谈!”
正说到这,那边又有人说道:“山东巡抚王在晋的奏疏到部了!”
原本王在晋的公文即使到位,也不用十万火急地送到李汝华的手上,毕竟这可是户部,只是现在登莱两府暂停海运,每月只肯运一万余石,逼得李汝华不得不下令,只要山东有什么公文送到户部,不管轻重缓急,都要第一时间送到他的手上。
而现在听到王在晋已经给户部送来了答复,在场的户部官员们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他们一心觉得王在晋是准备向户部服软,因此有人就说道:“京边钱粮虽然不能留给山东支用,但是其它方面我们想想办法,也可以按饷臣的办法来办!”
兵部催得太急,一年必须召买六十万石这个硬指标压在户部的头上,所以这件事明明是内阁拟了票司礼批了红圣上用了御笔的圣意,但是户部仍然得在其它方面作出妥协才行,而李汝华也是满怀希望地说道:“本部也能体谅山东的难处,能方便的地方总会尽量给他们方便,哼……”
一声冷哼之后,李汝华脸色越越难看,最后直接板起脸来,一脸严肃却一个字都不说,大家就知道这事肯定坏了:“怎么,山东不同意?是巡抚还是巡按?”
山东地面权力最大的两个大人物就是山东巡抚与山东巡按,这两个人若是不同意事情就麻烦了,李汝华却是气得将书信往桌上一扔,一拍桌子道:“无法无天,心底还有没有朝廷?这个时候还敢……”
李尚书典型是被山东回复里的胆大包天吓着了,他气得都说不出话来,而大家也知道事情肯定麻烦大了:“山东怎么回复?”
很快就有眼尖的人看了一眼李汝华扔在桌上的公文,才看了两眼眼皮就跳了起来:“这也太不识大局。”
李汝华说得没错,这份公文是山东巡抚与山东巡按联名发出,代表山东最有权力的两位官员已经在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山东抚抚一致认为:“最初与道府商议勉承派数,彼时只虑无船无米,不虑无银,更不知有三十四万两之银无从支借。新加辽饷原为赡辽,如山东不足以他省接济自有盈余,未知户部纸上谈兵,以山东仓谷及征收四十八年加派应对。”
接下去山东抚按说得更厉害了:“谷仓原以济荒凉非为济辽,国家即贫窘至极,决不宜夺贫民馑岁之食以充饷。户部加派则例,则一岁有三岁之叠征,三征而有六次之加派,山东实无力承担。”
说到最后,山东抚按更是毫不客气地跟户部杠起来了:“唯一应对之策,或转发别省之银,或截扣京边之数,否则只能以现在之银完现在之数,不足部分尽数免除”。
但是更可怕的就在于最后山东抚按最后学起了陶朗先的辞职手法威胁起户部来:“再不然则如该道之速请罢斥,免致误辽误国。”
山东巡抚与山东巡按一致上书户部闹起了辞职,这让户部官员们一下子都变得脸色发青,从开国以来,抚按一致上书闹着辞职的事情也没有几次,这个事情若是处理不好,恐怕真要闹大。
因此有户部郎中当即问道:“这事恐怕上廷议吧?”
“就是上廷议也没用!”李汝华愤怒极了,但是正因为愤怒极了他的语气才变得缓和起来:“一个个坐井观天,目无大局,再这么折腾下去,大明的天下会折腾成什么样啊!”
“那应该怎么办?”当即有人问道:“那更应该廷议才行!”
“问题是兵部与辽东、饷臣都等不及廷议了,既然一个个鼠目寸光目无大局,随他去吧!”李汝华的声音变得无力起来:“都随他去吧,只能随他去了!”
他的声音除了无力还是无力。